點我觀看暫助商連結

顯示具有 一念行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一念行者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一念行者】《1》允許它,但知道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2》活在上帝的世界(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一念行者】有些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1》.允許它,但知道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20210118)
《2》.活在上帝的世界 (20210119)
#一念行者

《1》.關於:允許它,但知道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我們的意識造作之心,本來就是不停住的,它一會兒援這,一會兒攀那,一會兒在這裡,一會兒在那裡,我們不應該過度限制它,要求它,我們應該讓它像水一樣的周流。但我們要生起照看它的心。就像太陽照耀著河流,允許河流在大地上走它的路,做它的事,但要讓太陽高高在天,照耀著河流而見其所為。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過就是這意思。修行也不過是這一件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若能時時無所住而生其心,人間的事畢矣。

應無所住的另一種說法是,你不要自己給自己製造矛盾,不要自己給自己找麻煩,不要反對自己,不要自己給自己樹立問題,也不要總想著立意去解決問題。沒有問題要去解決,因為問題本身是心想像出來的虛妄之念。跳出頭腦,歸於真實的世界,沒有問題要解決,也沒有解決問題的心。

但生命的一切須在一種寂照裡展開……這綜合而說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的心沒有問題要解決,沒有它自生的矛盾消耗它自己,沒有它自生的幻覺牽制它、引開它、影響它,它剩下來的是該幹什嘛?自然的覺知嘛,自明嘛,不費力氣的遍照嘛。相對的,當心能夠自明、自然的覺知、不費力氣的遍照,它被幻象的牽制、誘導和影響,以及它的內耗,就會自然減少,乃至不會再生起。

寂照的意思是,自然的覺知,心的自明,不費力氣的遍照。遍照的意思是,你心的智光既能照外,也能自然的照內,這就是遍照。當我們的心沒有前塵要追逐,當我們的心不再是獵人,當它不再像個國王、大臣一樣的有很多事情要處理,它剩下的事情自然就是遍照、寂照——它本然的事,它本來的功用,它看見它本來的國度,它自己的真天下。

當你痛苦煩惱,或為某事憂慮擔心時,你就知道你的心被它生出來的虛影抓的有多緊,騙得有多狠;你就知道你偏離了自己的本性有多遠,有多甚了;你就知道你掉進夢裡有多深了。痛苦越深的人,夢越深;煩惱越多的人,睡得越沉。必是這樣,沒有例外。

閉著眼的夢易醒,睜著眼的夢難覺,對於一般人而言,僅僅識別你睜著眼的、以為清醒、以為不是夢的夢就要花很大力氣。但一旦你識別出那是夢,你居安於沒有任何危險與煩惱的真實安全聖境也就不遠了。

一切的達成要賴於對“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瞭解及踐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修行的方法,也是修行的原則,更是修行本身。若你能夠時時無所住而生其心,你就離諸佛的存在和用心方式不遠了,諸佛大菩薩也不過是那樣用心的。

你的心煩惱嗎?你的心痛苦嗎?你的心憂慮嗎?你的心恐懼嗎?允許它,但知道它。這就是對“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瞭解和踐行。你心裡或許有很多這樣或那樣的故事,你處理它也行,不處理它也行,重要的是不住於它。允許你的心住,允許你的心停,允許它不住或不停,這就是不住。不住是是妄心之本能,允許它,但看見它。修行不是治理頭腦,而是照見頭腦。修行不是強硬改變什麼,而是慈悲允許什麼。

修行不是暴力的開展,不是革命,而是溫柔地對待你或他人那顆執拗任性的心。修行是允許、愛和理解。修行是自明,是遍照,是自然的覺知,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踐行、達成和自然運行。

且去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吧,能成就這一點,你就已騎上了蒼穹之下的龍,而自由地遨遊、觀賞宇宙之無窮,生命之妙景了。

諸修行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吧:讓你的心流過形色,流過聲音,流過氣味,流過味道,流過覺受,流過你種種的想法及故事——也允許它暫時停留在它們那裡,不管多久多長。對於你那顆心,允許它,但知道它;同意它,但看見它……如此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是聽見和聽懂世尊的聲音及意思。諸行者,拜睹金剛經,應領會佛陀的這聲音,應接過和踐行他這法。

一念行者合十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一念行者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yzkt.html

一念行者信息:
《2》.關於:活在上帝的世界 .

如果你活在自己的世界,一定問題多多。如果你活在上帝的世界,什麼問題也不會有。如果你活在自己的世界,你一定覺得我要改變,我要努力,我要修行,我要、我要、我要……一千零一個我要。但如果你活在上帝的世界,一切到頭,一切達成,一切完滿;而我要、我需要只是一個夢,一個夢中的聲音。

怎樣才能活在上帝的世界,而不是自己的世界呢?對許多人而言,連瞥一眼那個世界也不曾。但你要活在那個世界,首先瞥見它,首先看見它。那個世界是什麼樣的世界?是沒有你的故事、超越你的故事的世界。它超越你個人的意識故事,乃至整個人類的意識故事。欲瞥那個世界有什麼參照或參考點嗎?有,人之初,在你的所有概念還未建立之前,或覺悟後,破解或超越了所有概念時。那樣的時刻你所見世界的樣子,就是上帝的世界。

怎樣才能進入那個世界,怎樣才能留在那個世界?時候到了,一念悟空,一念悟能,一念悟淨皆能進入。怎樣才能留在那個世界?有很多方式,一旦你認識和熟悉了那個世界,打坐、覺知、唸佛、質疑概念等等,都能讓你留置那個世界。

活在上帝的世界,這就是解脫。活在你個人的世界,那基本上是地獄。所以去認識上帝的世界,留置在上帝的世界,或從上帝的世界看人間,看你的身體,看受想行識,這就是修行的目的。達成這件事,你此生的任務完成,因為你已終結“我”和“此生”這個概念。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一念行者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yzmv.html

【一念行者】吸收;關於 修行路上的故事

關於:吸收.
傳導作者:一念行者.
《修行路上的故事》

修行人最該練習的事是吸收——吸收、吸收、吸收,好也吸收,壞也吸收,別人的批評吸收,他人的感謝也吸收。如果有人批判你,先不要急著反對,甚至根本就不反對,做什麽?吸收;如果有人謝謝你,也不用急著回應“不客氣”,靜靜的感受那份感謝,吸收。

吸收,吸收,吸收一切。吸收天地,吸收萬物,吸收所有進入你生命中的一切。沒有什麽比吸收是更強大的力量。沒有什麽能夠勝過吸收。魔鬼帶著強大的憤怒、力量和武器朝你衝來,而你徹底的吸收,它連反抗的機會都沒有,他準備的一切沒有一點價值。

吸收,像死亡,像黑洞,有著無比不動聲色的寧靜的力量,它使一切朝向它的有來無回。能吸收的人像山谷,像虛空,他是無限的,他是深不可測的。作為修行者,我們最應該做的修行是吸收。吸收,吸收,吸收,沒有比這更必要和更重要的修行了。

能吸收,使一切問題不再是問題;能吸收,使一切二元的兩邊同時失去了力量。吸收,靜默的吸收,世間朝向你的一切都吸收,所有朝向你的都收下,然後消化、吸收。當你能夠消化、吸收一切,你的心仿佛變成世間最大的胃,將整個天地萬物都放入其中消化吸收,然後變出乳,養育眾生。

諸佛都是這樣的人,他們有宇宙一樣大的胃,他們是吸收大王,他們將所有朝向他們的一切都吸收,然後消化轉變,化為乳,哺育眾生。

有個故事說,佛陀於菩薩樹下修行成道,魔羅出於嫉妒和恐懼,想要消滅佛陀,於是他帶了百千萬億支箭,都射向佛陀。佛陀並沒有反抗,也沒有動作,他所有射向佛陀的箭,亦沒有抵擋,亦沒有返回,所有的箭都被佛陀吸收了。於是魔羅帶來更多的箭,做更多的發射,依然如此。

魔羅更加恐懼,可是他發現箭對佛陀並沒有用處,出於恐懼和憤怒,他以自己的身體向佛陀撞去,然而他發現自己像撞向了一道開著的門,像撞進了虛空,他不停地向前滑行,不停地飛,他一點也沒遇到阻擋。他這樣滑行和飛了很久,一點也沒碰到佛陀,一點也沒碰到佛陀的存在。佛陀好像化成了虛空,而他則好像在虛空裡遨遊一般。他漂啊漂,他感受到了快樂和寧靜,他的憤怒和恐懼消失了,他甚至忘記了他的對立面——佛陀這件事。

佛陀是一個無人,當然他在佛陀的裡面找不到佛陀,找不對立和對抗,找不到作用的對象。他射向佛陀的箭,他撞向佛陀,仿佛佛陀把它們都吸收了。然而這個吸收一點也不是吸收。那只不過是事物按照它們本身的業力,本有的慣性,在做它們自己,在運行它們自己。諸佛所謂的吸收,一點也不是吸收,那只是允許,允許事物自然的來,允許事物自然的去,允許自然的做它們自己。

沒有什麽會和一個好的修行者發生衝突,那根本不可能。你怎麽可能和虛空發生交通事故?你只能和“有”發生衝撞,你不可能和“無”發生衝撞。射向虛空的箭,既沒有受損的箭,也沒有受傷的人,沒有拒絕的虛空,沒有吸收的虛空,一切只是箭自己在作它自己的旅行。撞向佛陀的魔羅,並非被佛陀吸收了,乃是魔羅繼續做它自己,只是沒有了衝突物,魔羅還回了它的本性——佛,他體會到了安詳,他體會到了寧靜,他體會到了自在和佛一般的自由,一個魔就是這樣被佛轉化的。

人的魔性因對立而有,因不對立而無。作為修行者,當有人和你對立,別和他對立,讓他的魔性自然消失。讓他內在的魔失去作用,讓他的佛性不得不顯現。

我說的吸收,只是靜默的存在,靜默的體會,靜默的允許。那像你吃飯,食物經過你的口腔到胃,那像風穿過堂屋,像蝴蝶經過花旁;像有人把他的東西放入你的抽屜,像小孩把他的手伸進你的口袋,像愛人把他的臉埋入你的胸懷。

傳說布袋和尚有一只口袋,眾生無論給予他什麽,他都裝入進去,他背了幾十年的口袋行走天涯,口袋不見其大,世間物不見其少。口袋是什麽?諸佛心;世間物是什麽?空花相。無論眾生給予什麽,他都收下,這就是吸收;接收了幾十年,口袋不見其大,世間物不見其小,這不是吸收。沒有什麽東西被心吸收,心所看來吸收和吞吐的,只是它自己內在起滅的幻花。

吸收,吸收,隨著修行的加深,最終你會了解:所謂吸收,只是允許事物做它自己;所謂吸收,只是心允許自己生起幻花,允許自己的幻花開放和消失,如同允許一棵樹開花和雕落一樣。對於世間萬物,你不用吸收,你已經吸收了,有什麽不是在你的裡面呢?在存在的萬物和敞開的心之間,只是有一個幻人在把門,它吸收事物,它拒絕事物,它給我們制造了無數的幻覺及幻覺的痛苦,讓它消失,還它真相,便見天地和你,萬物和敞開的心——廣大、光輝、壯麗、一點也沒有問題的世界及存在。這是諸佛的家,眾聖人等要來的地方。要去這裡,修行吧,修行“吸收”是第一步,修行“吸收”是進這道門。

來,吸收,吸收,允許敲你心門的事物進來——不管它是好人還是壞人,音樂還是噪聲,善念還是惡念,對還是錯,感謝還是批評,吸收;靜靜的和一朵花待在一起,吸收它,吸收它帶給你的一切,你帶給你的一切;和一棵樹、一塊石頭、一只飛鳥待在一起,吸收它,吸收在它們和你之間生起的一切……

吸收,開一道門,允許所有的一切進來,在你的內在做它們自己。吸收,沒有比吸收是更偉大的修行,完全吸收而沒有一點推或擋的力量,這幾近成道。所謂道,什麽來到這裡都停下來,化為它的一部分。當我們也能這樣,便是成道——像道一樣的存在。道以完全開放的狀態收留一切,又將它的一切全部展露和奉獻給存在,這便是它的德。道的德是道的用,是道的品質,是道的精神和靈魂,擁有此道之德,便是擁有了道,便是成道。

成道,一切從“吸收”開始,吸收是進入道的門,來修“吸收”之道。吸收,吸收,吸收,開放你的心,靜息你的意,生起你的覺,體會事物進入你時所湧起的感覺,允許你內在的變化,放行外在的事物。吸收,吸收,向世上能吸收,願意吸收和修行“吸收”的一切同道致敬。
合十。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一念行者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vsdy.html

【一念行者】《1》覺醒的人教導自己待在平凡的位置,享受與眾相同的平凡與美好;《2》大圓滿(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一念行者】有些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1》.覺醒的人教導自己待在平凡的位置,享受與眾相同的平凡與美好。
《2》.大圓滿
#一念行者

一念行者信息:
《1》.關於:覺醒的人教導自己待在平凡的位置,享受與眾相同的平凡與美好。

1.最安全,最舒適的位置是平凡,
心智成熟的人看到這一點;
因此他堅定不移地待在平凡裡,
本本分分將他的一生過完。

如果你沒有自我,
如果你是無我的,
你必然安寧地待在平凡裡,
沒有一點想跳起和突出的意念。

平凡是一種消除自我,
沒有自我之人的自然狀態。
沒有自我你是自然之人,
自我一出現你便開始畸形。

只要你是有自我的,
你必然想走向山峰,走向高之最高,
你甚至想站在喜馬拉雅之巔,
被萬人注目。

一個持有自我的人,
即使沒有山峰他也要創造山峰;
自我不甘心在下面,
在下面意味著它是死亡一般的。

自我是孩子似的,
持有自我的人,不管他多大,
他都是孩子般的。
每個持有自我、以我為我的人都不是大人。

世上能稱為大人的人,
唯有佛、菩薩;
其余之人,即使活到一百二十歲,
也只是“孩子”。

最安全,最舒適的位置是平凡,
沒有比平凡更適合人生存的了;
但並不是人人都能看到這一點,
有人花了一生的時間才將這看見。

2.心智成熟的人教導他自己,
待在平凡的位置;
他像森林的一棵樹長在一片樹中間,
他享受那與眾相同的,和諧寧靜的存在感。

只有覺醒的人,
才能看到和享受平凡的美好;
夢幻中的人,
都忙著尋找、觀看或制造不平凡的煙花去了。

追求不平凡
你得到的是頭腦服用毒品般的刺激;
失去的卻是
心靈真正需要的平靜。

追求不平凡,
你得到的是制幻劑般所帶來幻覺和快感;
失去的卻是,
對真實的體驗。

平凡是一份獨特的禮物,
如果老天愛一個人就讓他發現、享受和待在平凡,
老天總是將它這平凡的禮物給它心智成熟的孩子。
那不成熟的,就給他不平凡的幻。

對於心智不成熟的人,
上天給他難,給他創造不平凡的機會的幻,
讓他追求,讓他經受,讓他體驗,
以讓他從重重幻夢醒來,將那寶貴的平凡看見。

如果你的心智是成熟的,
你配平凡;
如果你的心智還不成熟,還需要鍛煉
那麽,不平凡的幻念就會出現。

既不步入森林,也不走出森林,
你能安靜如一棵樹嗎?
能像一棵樹一樣的待在人的森林里,
這是覺醒降臨於你心間。

3.追求不平凡,
害苦了多少平凡人;
享受平凡,
成就了多少智者大德。

平凡是世間的真相,
不平凡是世間的幻象,
豈有智者,
不見真相而逐幻象耶?

消除習氣,見證真相的人
才能安於平凡;
被習性支配,不見真相的人,
被魔羅所散布的“不平凡”的咒語所蠱惑。

真正安於平凡,
只有心幹凈的人才能做到;
心不幹凈的人,
內心每一個汙點都會化作不平凡的夢誘惑他。

一個人怎能說平凡就平凡呢,
一個人怎能想平凡就平凡呢,
不經三大阿僧劫的修行,
他怎能坐進、坐穩這佛陀最廣大最安樂的法座?

沒有相當的法眼,
你怎能輕易認出,
這世上最廣大、最安穩的法座——平凡?
認出的人有福了,諸佛就坐在這裡。

平凡,
既不是你隱藏於人,也不是你突出於人,
你只是在那里,
安靜地做著最真實的自己。

你既不在地平線下,
也不在地平線上,
你就是地平線——
這就是一個平凡人的居所和所是。

4.如果說世上有最大的隱藏,
它是平凡;
如果說世上有最大的顯露,
它是平凡。

平凡可以讓一些沒有內眼的人
視而不見;
平凡也可以讓那些有內眼的人
處處可見。

平凡的花朵,
你看見也好像沒看見;
平凡的樹,
只要你想看處處可以看見。

平凡的智者,
你看見也好像沒有看見;
平凡的聖人,
只要你想看處處可以看見。

如果你想隱藏,
藏身於平凡。
當你藏身於平凡,
你藏的最密嚴。

平凡,
是佛陀的密嚴之國;
當我們進入平凡
便進入最密嚴,最自在之國。

平凡是需要重新被進入的。
像海裡的魚必須被拋向海岸然後再進入海才能認識海;
同樣的,我們的心
也必須被拋出平凡然後再重新進入平凡才能認識平凡。

修行人,
你的心曾被拋出過平凡嗎?
如果曾被拋出過,趕快回來,
重新進入平凡的大海,自由自在!

5.許多時刻,
痛苦在於你不想平凡;
當你甘於平凡,
許多痛苦便結束了。

不想平凡給人帶來過患,
誰曾看見?
甘於平凡給人帶來的甘甜,
誰曾嘗到?

不平凡的夢想是烈酒,
喝了讓你發狂又發癲;
平凡是一杯白開水,雖它不香也不甜,
但它永遠是你最常見最需要的東西。

不平凡的想法把人帶離當下,
帶進虛幻不實的夢中;
平凡把人帶回來,
帶到最真實最安全最仁慈的當下。

不平凡屬於頭腦,
平凡屬於心,
每當你上頭腦,你跟隨不平凡;
當你落回心,你甘於平凡。

不平凡屬於少年,
平凡屬於老年,
每當你跟隨不平凡,不管你多大,你都是少年;
當你跟隨平凡,不管你多年青,你的心都已成熟如老年。

不平凡是頭腦吹出一個泡泡,
平凡是使那個泡泡退回它的起處;
不平凡像一個個吹起的熱氣球把你帶往虛幻的天空,
平凡是那一個個氣球消失你漸回大地。

不平凡出於迷惑,
平凡始於覺醒。
對平凡不平凡的態度反映一個人覺醒還是迷惑,
請覺醒於夢幻,安住於實際。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一念行者的博客
http://blog.sina.cn/dpool/blog/newblog/mblog/controllers/apparticle.php?blogid=5b4d23f60102vael

一念行者信息:
《2》.關於:大圓滿.

大圓滿就是,經過或跳過所有的一切,來到道的面前,來到現實存在的腳下,然後你看到:一個沒有問題的世界,一個沒有問題的人生。無論那現實是什麽樣子,你看到的是至真,至善,至美。大圓滿意味著,你體會到,人生是沒有缺憾的,世界是沒有錯誤的。全一光明,全一善,全一華美,像十五的滿月一樣。

這可和一般人的認識相差甚遠。一般人認為,人生有那麽多不如意,世界有那麽戰爭、冷酷、污染、謀殺等,它怎麽是圓滿的呢?你左看右看上看下看,怎麽也看不出人生與世界的完美,它怎麽能是圓滿的呢?嗯,這正是你和大圓滿所相差的距離,穿過所有你的認為,你才能來到大圓滿。大圓滿是極樂世界、佛土或成佛的另一種表達,當你來到大圓滿,便是來到了極樂世界,來到了佛土,或曰成佛了。

我說「經過或跳過所有的一切」,是指度過或越過頭腦里的故事。「經過」,是指你走過九九八十一難,千難萬難,乃至三大阿僧劫內心層面和內心心理事件,到達圓滿,抵達大道,到達世界的最表層的過程,所謂「漸修」是也;「跳過」,是指你直接跳過所有的心理曲折,所有的內在故事,直來到現實和道的面前,看到至真、至善、至美的過程,所謂「頓悟」是也。

大圓滿所走過的路,是指心行,指內在的世界,內在的心理事件,一重又一重的心理幻象。修行最遙遠的境界,是現實的最表面,是事物的最表層,是我們所生活著的蛋殼,而不是那蛋的最深部、最內部或最內核等。修行沒有什麽秘密,事物看上去的樣子,就是你應在之處,就是你的家,就是你該住心的地方。

修行的秘密和最後所求的境界,不是藏在一顆金蛋里,不需要你去砸破那個金蛋,而是讓你發現,那顆金蛋本身就是那個秘密及所求;當你看見那顆早已存在,那表面上閃閃發光(意識之光)、圓潤無比、沒有缺憾、沒有神秘和秘密的金蛋本身,你便發現了大圓滿。金蛋可以是一切事物。大圓滿的境界,不讓你求一點,不讓你做一點,不讓你造作一點,直讓你看到那已完成的、已完美的、上天的作品。

大圓滿是現成的,是你什麽也不用做就得到的上天的禮物。這禮物遍布三千大千世界任何一個角落,任何一個處所,在任何一個事物上,是任何一粒沙、一捧土、一朵花或一個什麽。你發現了嗎? 大圓滿是具體的,欲求大圓滿的存在及境界,向你眼中所看到的任何一件事物上看去。如果你能從那事物上看到至真、至善、至美,你看到了大圓滿;如果你不看到,或看到了別的什麽,那麽,這就是你該修行、該跨越的地方。

到達大圓滿的路,就是要穿越你眼中的不是、不對、不好等,穿越你眼中的不完美、不完善、不盡人意等,穿過那重重又重重的幻象。人們跨過高山,穿過河流,奔赴遙遠的西藏去尋求上師傳授大圓滿法,磕頭又頂禮,希望上師傳給我們大圓滿法。不,你不用。如果你能停止或掠過你內心的種種故事,以沒有故事的眼看世界,以那純凈的眼——看山,看水,看花,看鳥,看一切……無不是天國,無不是大圓滿,無不是神聖的境界,無不是佛土,無不是佛……

整個世界本身就是大圓滿,只是你的想法、你的看法、你的認為——你的不從哪里、從誰那裡接受來的思想系統,如果烏雲一般,如明鏡上的斑痕一般,遮蔽或影響了那一直存在於你面前及身周的大圓滿境界。你想到達大圓滿嗎?你可不必求老師授你秘法,對你的思想做功即可。質破你的思想,消退你的妄念,停下你的執著,穿過你的故事……大圓滿的境界顯現了,它一直像紅日一樣的正處在那兒,它根本沒有升也沒有落。

大圓滿,圓的是你的心、你的認識,圓的是你的眼界意識界。這個存在,無物不圓滿,故稱大;無物有缺陷,故稱圓;如此的美好遍布整個法界,所以稱滿。說到底,大圓滿是你那顆沒有問題的心,是你那顆光明、沒有困惑、沒有疑問、充滿法界的原本之心。能找到這顆心,用這顆心看世界,便看到了大圓滿的世界,便看到大圓滿的自己——便看到了佛土及佛……便見證了極樂世界的真實存在。

大圓滿,沒有什麽秘密,清理你自己內在的幻象,它自然顯現。大圓滿是現成的,它就在這里,就在你眼前,就在你身周,是你身邊具體的一切,你真的想見大圓滿嗎?向這些地方看去。向這些地方看去,如果你看到的不是大圓滿,而是相反——遺憾、缺憾、糟糕、可惡等,你的修行功課來了,這就是你該修的,直到在每一件具體的事、每一件具體的物上看到圓滿光明的現象。

沒有人能把大圓滿直接給你,師父只能指給你大圓滿是什麽,大圓滿在哪里,以及如何見到它。大圓滿是最初的世界和最後的世界,它們是同一個。當你來到了最初,便是來到了最後,你見到的便是大圓滿。大圓滿不關思想,不關心意識,能在思想或心意識之外看到……那便是一直等待著你的大圓滿。大圓滿是一個發現之旅,發現完美的世界,發現完美的你,在表面上看去似乎是不完美的世界、不完美的人生中發現。

實際上,一個悟道者舉目所視、舉手所指皆是大圓滿境界,他擡起手指向巖石,指向灌木,指向荊棘……每一處無不是大圓滿。對於一個悟道的人,點石成金,點金成石,這有什麽難?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是最基本的佛心功用。大圓滿,妙心能生三千界,天上地下任往來,遇事無不隨心轉,觸物無不成如來。君信否?此是諸佛本自在。大圓滿就是這些和這樣,只是你能相信嗎?你不能相信,這就是你和大圓滿之間的路。來,向那不信和不能處行進。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一念行者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vehz.html

【一念行者】《1》直證一心,即是佛祖;《2》直識本體,直達本源(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一念行者】有些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1》.直證一心,即是佛祖。
《2》.直識本體,直達本源。
#一念行者

一念行者信息:
《1》.關於:直證一心,即是佛祖。

過去、現在、未來,對心來說是平等的。前生今世來生對它沒有什麽不同。心不但包含三界,也包含三世,三界三世都在它的里面。因此,對心來說,沒有輪轉,沒有輪回,沒有六道,沒有前世今生,只有一心。當你體會到這點,便是超出輪回,便是成佛作祖。

心沒有時空概念,時空概念只是它面前一粒法塵。所有的法塵都相同,沒有這個法塵和那個法塵,一切法塵同等性質。法塵起於心中,落於心中,都如空中虛花,夢裡幻影,沒有實質,同一幻覺。若能悟了一切世人所思所見,皆是自心生發勞塵,便能息了一切造作,直是一心,等閑萬用。

成佛成一切佛,作祖作一切祖。若能成佛,便知天下無一佛二佛三四佛,唯有一佛,無二無三。若能作祖,便知你是一切祖,天上地下一切萬有,從你而起,依你而生,你是萬法真祖宗,一切有相之發端。若能悟心,成佛作祖,毋庸置疑。佛是心,祖亦是心,能證一心,佛祖是也。

一心生萬法,故心是萬法祖;一心含三世,故心是三世佛。能會一心,與諸佛諸祖無別。釋迦龍樹不出一心,黃檗臨濟一心化作。乃至凡夫眾生,亦是一心作成。佛眾生心,三者無別,證悟之時,同歸摩訶般若。一心有種種名,一佛有種種姓,一祖有種種體,若論實質,同歸無生,皆所幻成。能悟無生,三界寂靜,諸有為相,不惑心性。

修行大眾,若想成佛作祖,但悟體中本性。能識一心,能見一性,即是成佛作祖。佛是心,祖是心,凡夫眾生亦是心。但明一心,三佛聚,諸祖聚,一切聚。萬法聚起而一心生,一心散去而萬法成。如一團水銀,破散成萬珠,顆顆精明圓;萬珠若回聚,合和成一體,宛若妙摩尼。

大法王齊平,但去悟作一心。悟一心時,作一心用,即你我體中一心,是大法王,是真正祖,是本源佛。若想與諸佛不別,與歷代祖師不異,與諸佛即祖,即歷代大寶法王。寶積經,般若經,楞嚴咒,楞伽城,皆指一心。無量法財,一心所生。若能會一心,法財比佛陀,智慧不可測。

若會一心,不必攜帶三藏十二部經卷走天下;能會一心,縮四天下三世諸佛所知所會於一亳毛,藏於耳中。如孫悟空縮一萬三千五百斤金箍棒如一亳毛藏於耳中。若成佛作祖,力量神通無窮,孫悟空玩如此重大金箍棒自在於掌中,諸佛諸祖則能自在握四天下於掌中。一心神通,不可思量,是故諸佛諸祖神通亦不可思量。

但悟一心,成佛祖,擁有大化自在神通。此神通,化有形為無形,化有體為無體,化我執為無我,化煩惱為菩提,化無明為光明,化智慧為慈悲。能化一切,方能自在。若想自在,但學諸佛神通變化之術。諸佛神通變化之術,秘密在一心。能會一心,豁然明了。能會一心,即是佛祖。是佛祖者,有何不能?

若想力超三世,智慧如大海,化煩惱為菩提,轉無明為光明,但去立志成佛作祖。成彼佛祖,才乃自在。不成佛祖者,得真自在,無有可能。成佛作祖,意味圓滿。 唯圓滿時,才真自在。成佛識了本心,作祖見了本性,圓滿圓悟一心。能證本心,即圓滿相,即歷代佛,即三世祖。直證一心,一切終了,圓滿如佛,安穩如祖。修佛法者,但起心願,成佛作祖。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一念行者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nfm

一念行者信息:
《2》.關於:直識本體,直達本源。

人一生的問題,究其實質,都是自心和自心的問題,不存在心和外物的問題,因為心外無物,心外無世界。從眾生至諸佛,一生都在自心和自心打著交道,只是有的知,有的不知,也因此有著完全不同的人生。

對於凡夫,一生都在做著自心取自心的無明舉動,但鮮有人自知;對於菩薩,一直都在做著自心觀自心的內部工作,儘量保持自心不取自心;對於佛,一生都在做著自心用自心,遊戲大法海的覺知生活。

凡夫,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菩薩,自心觀自心,方便名自度;諸佛,自心用自心,遊戲大法海。三類人,因對心的了解和作用方式不同,過著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對心的了解不同,與心的作用關係不同,因此顯出三乘差別。

修行中的我們都是菩薩,因此我們在做自心觀自心的工作。觀自心的目的是保持自心不取自心,不入幻法叢中,過上單純、清凈和快樂的生活。不管念頭來了,還是覺知去了,我們的本心不失。我們的本心既不能得到它,也不能失去它,它只是在那裡,作用變化,神通萬千。

千變萬化,本性不化,這就是我們的本源心。識得此心,直徹根源,千變萬化,如如不動,這是每一個修行者最終應達到的事。色、受、想、行、識,乃至清凈覺知都是這個心的用,我們要從用識本,從用達本。直識本體,直達本源,廓然作佛。

莫管念頭是實是虛,不問覺知是有是無,且去體會,由此達本。若識本體,不逐法塵;若識本體,斷諸疑惑;若識本體,不問是非;若識本體,直任萬用;若識本體,即如如佛。覓本體,識本體,本體用,用本體,超然在一切諸有之上。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一念行者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xnfm

【一念行者】《1》菩薩做事業與眾生做事業;《2》發現那顆心(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一念行者】有些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1》.菩薩做事業與眾生做事業
《2》.發現那顆心
#一念行者

一念行者信息:
《1》.關於:菩薩做事業與眾生做事業.

菩薩做事業和眾生不同。眾生做事業,喜歡往大、往高、往利多、往被更多的人知道、有更多關注的地方去。菩薩不是這樣,菩薩做事業,喜歡往小、往低、往安靜、往不被人知曉處去。眾生做事業,猶如爬山;菩薩做事業,猶似下坡。眾生做事業,表面看上得,實際是在失;菩薩做事業,表面上是去失,實際是得。眾生做事業,喜歡給他的事業添加某種催熟劑;菩薩做事業,喜歡自然成長 (註:事業不一定是生意)。

眾生做事業,猶如渴鹽水而止渴,喝的好像很多了,但還是渴,他們表面上擁有豐厚的物質,好像身處天堂,實際只是餓鬼眾生,處在被包裝了的地獄中。菩薩做事業,是在喝清水、渴甘露以止渴,他們喝一點,喝一滴,就能止很久的焦渴。

菩薩的事業是幫助他人,眾生的事業是滿足自己。要幫助他人,有太多的事可以做了,因為眾生有很多需要,因此他從任何一處都可以入手。因為他的事是幫助眾生,因此,他也能迅速的吸引來眾生。菩薩的事業越來越大,但也越做越空,因為其中無我,只有眾生。眾生的事業,也許越做越大,但也越做越重。菩薩的事業越做越快樂,越做越輕鬆;但眾生的事業越做越煩惱,越做越沈重。

眾生的事業是挑著鐵蛋行走,菩薩的事業是擔著白雲行走。眾生好像走在大地上,但無不是步步想向天上去;菩薩的事業好像飛翔在天上,但無不是步步在往大地裡去。菩薩和眾生,因發心而有區別,因做法而有差別。一念若悟,即是菩薩;一念若迷,即身眾生。眾生和菩薩做事業,其實都是修行。只不過菩薩造的是解脫業,眾生造的是纏縛業。一個通過做事業而得到解脫,一個經由做事業而進入束縛。

菩薩做事業,放眼向有需要的眾生看去;眾生做事業,向自己內心最深處的欲望看去。眾生做事業,所有事業的果實,都獻給了那內在的蟒蛇;菩薩做事業,所有事業的結果,都獻給了眾生。菩薩做事業,從眾生到眾生;眾生做事業,從我到我。眾生的事就是他的業,業就是他的事。菩薩的事是他的事,業不再是他的業。

菩薩做事為滿足眾生的心,眾生做事為滿足自己的心。菩薩練習以無心做事,眾生做事以訓練有心。都是心,都是用,菩薩正用,眾生倒用。正用生快樂,倒用有煩惱。事業本無大小。大心眾生做事業,再大的事業也是小,此大而小,不是貪得無厭而現前,是大心生色天地寬;小心眾生做事業,再大的事業也覺得小,此大而小,是貪得無厭而現前,此是幻心生幻眼。

菩薩從不為事業發愁,在在處處可見事業機會,因為他在在處處能看見眾生眼,仿佛他有無數眼無數心在看世界;眾生常常為事業發愁,上下尋覓而鑽營,因為他想發現一條寶石路通到自己家門前。他以自己的眼,不見眾生的眼,目空一切業現前。眾生做事業,猶入須彌山;菩薩做事業,佛道路上前。事業事業,對有些人,事就是業,業就是事;對有些人,事是事,業是業,事不生業,業不生事;對有些人,無事也無業,即使在做事業。

欲做事業,先明其心。發心若正,菩薩現前;發心不正,誤入深山。 重巒疊嶂眾生路,一馬平川菩薩緣。若是大千在心裡,即見佛陀在眼前。事業難,眾生路上太向前;事業易,菩薩側旁給助緣。事業並不是事業,只是心念。對於用心而不是被心所用的人,事業即是修行,修行即是事業。即事業即修行,是菩薩路;即事即業不見心行者,眾生邊事。眾生與菩薩的不同,在用心如何和如何用心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vhxw.html

一念行者信息:
《2》.關於:發現那顆心.

這個上師那個上師,
如果你不能從他們任何一位身上看到法,
你沒有真正認識他們。

從上師身上看見法也便看見佛,
他們是同時的,一致的,不分離的。
當我們能從上師身上看見法看見佛,
我們也能從任何一位有情身上看見法看見佛。

佛因法而生,凡是看見法的人皆看見佛。
什麽是法?自然的現象即是法;
什麽是佛?對自然的現象完全了知的人即是佛。

並非人人對自然的現象完全了知,
很多時候,我們的心識遮蔽了自然現象。
我們看見的是我們的心識,並非法本身。
例如,我們看人時就常常被“人”這個故事遮蔽了法的本質。

你能從一個人、一只狗、一棵樹、一塊石頭上看見法嗎?
那超越一切人類故事的法?
沒有我們的故事,法像天空的明星一樣閃耀在各處。

對法的了知才是救贖,
時時處處清晰地看見法才能讓苦消滅。
佛因法而成佛,
眾生因法而得度。

要見法,得益於那顆清晰的、沒有故事的心;
要成佛,擁有那顆心。
見法和擁有清晰的心是同時的,那是同一過程。

拜見這個上師拜見那個上師,
假如你不能從他們身上看見法,
你錯過了那最重要的。

覓求佛的人,假如看不見法,則不可能看見佛;
從任何一位有情身上看見法,你都將看見佛。
佛和法,因你清晰的、沒有故事的心而有,
那像明鏡一樣同時顯現了它們。

因此,最重要的,覓取你那顆清晰的、不染任何故事的心,
不管見法,還是見佛,它才是最重要的呢。
假如你能發現那顆心,直接用它,法和佛都在你的世界,普遍皆是。

這顆心本來人人皆有,無始來不曾增不曾減,不曾垢不曾凈
只因我們不知從何時迷失了它,便整日攜帶著它卻如同沒有,
就像把寶珠藏在髮髻裡而不知四處乞討的人一樣,
就像把金子縫在胸襟而不曉天天要飯的人一樣。

不管見佛還是見法,
那顆出脫一切,光明不染的心才是重點。
發現那顆心,使用那顆心,這才是最重要的。

這顆心是禪修的重要工具,
找到它,使用它,禪修才真正上路;
用這顆心禪修,
修行者在做正確的修行。

這顆心本來是獨立的、清凈的、光明的,
找到它直接使用它,就已經是佛了。
沒有比這更高的心,沒有比這更真的佛。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vncr.html

【一念行者】《1》無念的創造是最完美的創造!與上主(神、源頭、空性)合一的創造是最完美的創造!《2》走進無願門(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一念行者】有些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1》.無念的創造是最完美的創造!與上主(神、源頭、空性)合一的創造是最完美的創造!
《2》.走進無願門
#一念行者

一念行者信息:
《1》.關於:無念的創造是最完美的創造!與上主(神、源頭、空性)合一的創造是最完美的創造!.
作者:一念行者.
選文審訂:寂靜日光老師.

尊敬的一念行者,學習您的博文有段時間了,很受啟發,但有個疑惑已久的問題請教您:如果我們時時無念而被動地向發生的真實說“是”,被動地承受所發生的所謂“好”與“壞”,還能主動地創造自己的人生嗎?憑借自己的美好信念去主動創造人生不是更積極嗎?無念何談創造?謝謝您!

首先來了解無念這個概念。無念並不是說你的頭腦裡沒有念想,而是你有那些念想但不會被念想抓住。概念飄過你,你不會被一個概念抓住扔進它的籠子裡,這就是無念。在念離念,是名無念。

無念的另一層含義是,我們不相信與事實相反的念頭。如果事實已是這樣,而你的念頭卻是那樣,如果相信它,你就不是無念,若你不相信它,你就是無念。我們念頭編織的故事是一張漁網,不被它兜住,就是無念。能做漏網之魚,就是無念之人。

當事實已是那樣,如果你不對它說“是”,而認為你自己認為的是是“是”,那樣有效嗎?清醒的人從來不忽略事實,所謂覺醒的人,就是時刻能看見真實存在是什麽的人。事實的發生沒有好也沒有壞,它只是發生。沒有判斷分別的心存在,它什麽也不是,它甚至連發生也不是。不存在主動,也不存在被動,他只是遇見事實。一個能與事實平等而平靜地“坐”在一起的人,是一個心智清醒的人。

沒有遠離事物而自主升起的念頭,我們還能主動創造生活嗎?很顯然,從來沒有離開事物的念頭,事物和念頭總是同時產生。它們是同時性的,心和它面前的存在同生同滅。心與它的世界,從來不存在主動,也不存在被動,它們是同時性的,它們是一。

現實引導念頭,這是最有力的創造。沒有什麽樣的創造,比被現實引導著的創造是更有力的創造了。智者沒有自己的心,他的心跟著存在行走。像大地引導河流,智者的智慧總是被存在引導,總為存在而流。若說創造,這樣的創造才是真正的創造。而不顧存在是什麽,那些棄捨存在、遠離存在——而走入自己頭腦的所謂創造,那只是頭腦的娛樂。智慧的頭腦緊跟隨現實存在,只有傻瓜才拋棄現實存在而進入他純粹的頭腦。智者的創造就是,他跟在存在的身後行走,他不用創造。他不去創造什麽,他被創造。智者是被創造出來的,而不是創造出來的。智慧在那被創造中產生。

最完美的創造是無念的創造。最不費力氣的創造亦是無念的創造。無念談何創造?相反,無念的創造才是上帝的創造——上帝透過你的創造。那才顯真正的智慧,那才出真正的作品。自主的創造人生不是更好麽?憑借自己美好的信念去創造不是更好嗎?所有自主的創造,都是妄念的創造——都是脫離了現實存在,而落入自己夢中的創造;那創造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但無不充滿著努力和艱辛,承擔著壓力和困惑。即使成功,那創造也必須不斷地與存在鏈接,就像蜻蜓點水一樣的不斷地與現實之水相結合,完全不與存在相關的創造,是無法成功的創造,是妄造之造。

自己美好的信念,在智者看來那是個可怕的信念,因為那將意味著壓力和緊張。一些所謂美好的信念,它來自於不滿,穿過於恐懼,伸向於虛幻。它在創造無形的緊張和壓力。那常是一個惡夢以美好的形式出現。智者沒有自己美好的信念,他也不存在壞的信念,他是一個沒有信念的人。若說他有信念,他唯一的信念是現實存在,現實存在是他唯一願意相信的,並樂意相信的。除了現實存在之外,他沒有上帝和信仰。這就是智者的信念系統。他是個單純的人,單純到,他只相信老天。

你可以完全不顧真實存在而保留自己的想法,你可以發揮人的能力與天鬥與地鬥創造你的生活,最終將你將回到老子的道路上來——道的道路上來。道的道路意味著,經過努力和嘗試,你將走一條與你現在所走之路相反的路。道就是倒。眾生遠離真實,顛倒夢想,它必須再次顛倒過來,才能回到天道正常。而能看到這倒轉過來的正常,這就是清醒,或叫覺醒。這條道路,就是一條覺醒的道路,頭腦常常不能理解。因為從一開始,頭腦就踏上了一條與真實相反、遠離真相的道路了。

無念意味著,除了存在撞入你頭腦的念頭之外,你不創造自己的念頭。不在念上生念,你無法掉入虛妄的故事。一個不在自己虛妄故事中的人,他的創造是最有力的,因為他代表上帝而活,他代表上帝而創造。那些醒在真實存在中的人,不從自己頭腦虛妄的眾念之中抓來一個念頭被叫作美好信念,他不相信自己創造的任何信念,美好的或不美好的,他視為平等。他的生活跟著存在走,就像河流跟著大地行走一樣。那看似的主動實則是被動,那看似的被動實則是主動,它遠遠已超過了主動和被動。

智者不主動創造生活,也不被動創造生活,他和生活一起出現,共同舞蹈。這是最美好的創造。既不主動創造,也不憑借美好信念的創造——這無念的創造,遠遠超過了頭腦最可能好的創造。智者生活在被引領的創造中,他是飛翔在沒有任何阻礙物的空中的鳥。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youaresource.blogspot.com/2015/06/blog-post_25.html

一念行者信息:
《2》.關於:走進無願門.

有一道門,從這裡走進,便能到達佛土,便能獲得解脫,便能達於安樂,它是——無願門。

無願,就是沒有什麽願望。當我們做一件事,沒什麽願望,那會怎樣?那就只能活在當下;那就只能與所做的事合而為一;那就只能無我;那就只能於事無事……那就是解脫,那就是自在,那就是現法樂住。

當我們無願,我們不得不活在當下;當我們無願,我們不得不無念和無住;當我們無願,我們不得不當下就是解脫的。如果能真正無願,那便是無求;如果能真正無求,那便是貪心盡;如果貪心盡,那麽嗔心也將盡;如果嗔心盡,那麽癡心也將盡。所以,能無願,便是三毒凈盡;能無願,便是無妄想、無執著。能無願便是到佛之家,因此,當我們走進無願門,也便是走進解脫門。

能無願,便不會造作,所以無願門也是無作門;能無願,便不會亂想,無想即無相,所以無願門也是無相門;能無願,便心無所掛礙是非有無等,所以無願門也是空門。佛說,有三道解脫的大門——空、無相、無願,空、無作、無願……事實上,不管如何稱呼,那只是一道門,我喜歡稱呼它無願門。當我們走進無願門,三門同時一踏而過。三門同時一踏而過,便至佛家,便到解脫境,便生自在,便如佛等。

諸行者,在修行與生活中,你還有什麽願嗎?除卻你那些願,當你那些願凈除盡後,我們便能到達佛土。除一分願,近一分佛;除兩分願,近兩分佛;除三分願,近三分佛……直接無願、直接踏進無願門,你便到佛家,到佛土,到自在無憂王那兒了。

洗碗時不要有願望,不要想著把碗洗好,只是洗碗,把百分之百的精力給洗碗的當下,不用願望碗洗好碗就洗好了;掃地時不要有願望,不要想著把地掃乾淨,只是掃地,把百分之百的念想給掃地的當下,不必願望將地掃乾淨,當你如此掃地,地自然乾淨了。同樣的,當我們工作,也不必想著將工作做好,只是平靜而無願的做你的事,當事情做完,你雖無願但卻滿意了很多人的願……

無願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它會帶來那真正所願的。在修行中,諸佛不鼓勵人們有願,他鼓勵人們無願。他不是讓你增加你的願望,而是讓你減少;他透過讓你減少你的願望,而實現你真正的願望。諸佛的願望——解脫的願望,不是透過增加什麽而實現,而是透過減少什麽而實現。諸佛大願,步步是減法,而非加法。當我們明白,我們便會於願無願,而不是願上加願。要實現你真正的願,請消減你的願。

要想快速地進入佛門,要想貼著真實的大地行走,請踏入無願門,請行無願行。無願行就是無求行,無求行就是最快速接近佛的路,接近佛的行。過去有大禪師說,多種修行,不如無求最為第一;如今我亦說,多種修行,不如無願最為第一。來行無願行,來事無願事。

願是虛妄之門,地獄之門;無願是真實之門,佛門,菩薩門。當你有願,那願不是把你引進虛幻的未來,就是把你帶到反對現實存在的戰爭之中,因而,願是魔羅拋給人的誘餌,往往它越美好,它越害人更深。諸佛提醒人們覺警願望。當你無願,你不得不來到現實、真實、當下。願是進纏,無願是出纏;所以,有願是魔引,無願是佛度。

世人有願容易無願難,因此無願是修行,而有願只是順從妄想與無明。對於修行人,我們應當覺警自己的每一個願望,小心每一個願望都是一個“小八路”,它將把你帶來魔羅的包圍圈或波旬的陷阱。每一個願望都會把人帶出當下,帶入虛妄,但覺知者從不會上當。因為從不會上願望的當,所以覺者是一個活出無願的人。

無願即滿足,滿足才無願。滿足才圓滿,圓滿才成佛。圓滿之道即是成佛之道,成道之道即是圓滿之道。諸修行者,圓滿因於滿足,滿足始於無願。來從無願開始,抵達圓滿之道,諸佛之道。請開始註意和學習“無願”,踏進無願門,行使無願道。

諸行者,有一道門,從這裡進去,便能到達佛土,獲得解脫,達於安樂,它是無願門。走進無願門。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vemh.html

【一念行者】《1》向外做工夫,總是癡頑漢;《2》解脫者的教導;《3》這樣的修行,那樣的修行(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一念行者】有些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1》.向外做工夫,總是癡頑漢
《2》.解脫者的教導
《3》.這樣的修行,那樣的修行
#一念行者

一念行者信息:
《1》.關於:向外做工夫,總是癡頑漢.

尋道場,覓上師,我來問你,目的是什麼?若目的是為成佛,佛是你自己,佛是你的心,不在心地做功夫,還到哪裡去拜佛求佛成佛呢?若為除苦,苦從哪裡生起?苦從心裡生起,若苦從心裡生起,不向心中殲苦,還向何處用功?

丈夫不是你痛苦的因,慾望不是你痛苦的因,一切外在事物不是你痛苦的因,因在何處?你的心是最大的因。修行不向心中來,覓什麼古剎道場,尋什麼大善知識。你的心才是真正的大善知識呢,你的心才是真正的古剎道場。

歷劫修行,只在外面做功夫,何日才能真解脫?若想覓道場,問題處即是道場。若想覓善知識,自己行住坐臥日用者即是。有語道,哪裡跌倒哪裡爬起來,跌倒處是你道場,絆倒你的物是你法座,你即你真善知識。除此之外,何處更有真道場,何人更是你真善知識?你更於何處修行?

莫向外求,於痛苦處解脫痛苦,於問題處解決問題,於自己心明了一切是非困惑之因,於自己心發明清淨圓覺之性。向外做工夫,總是癡頑漢。修行向外做功夫,猶如欲摘北斗向南驅車,千劫百生,何日能成。南轅北轍,總是背功。舍自心不求,卻向外覓善知識,猶如舍自家寶不用,而向他人乞求錢財。

只要你願意,完全不必奔走十方,尋找古剎道場;也不必上下求索,覓尋大善知識。在你的家中,古道場即已建立,大善知識即已出現——在你的心地上,你的丈夫、你的公婆、你的小孩,都是你的明眼善知識,他們最知道你哪兒修的好、哪兒修的不好了,他們會很專業地按你那些痛點或地獄之門的按鈕,以讓你醒悟和解脫。

認識到自己走錯路的人,趕快返回來;抓錯了東西的人,趕快換回來。修行和做世上任何一件事一樣,要目標明確、道路清晰、方法正確,然後勤加用功,才能成功。十方修行者,從外面抽身回來,嚴格以自己的心為道場,以自己的心所為修行對象,如此用功,明心見性,達成佛道。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v49l.html

一念行者信息:
《2》.關於:解脫者的教導.

不做令自己不高興的事,
做令自己高興的事,
保持對內心的正確認知,
是所有解脫者的教導。

不做令自己不高興的事,
中斷了外部令自己不快樂的因;
外部沒有不快樂的因,
快樂即將生起。

做令自己高興的事,
內在種下快樂的因;
內在種下快樂的因,
內在快樂的果實就將結出。

對自己內在種種心念有個正確的認識,
既不排除什麼,也不執取什麼,
只是保持對它們的正確了知,
這就是自淨其意。

心中出現的任何念頭都是虛妄的,
保持對它們的這份認識,
不對它們額外做功,
這就是正確的心行。

不要把念頭當真,
善的念和惡的念平等,
它們都不真實存在,
彷彿夢,彷彿幻,彷彿種種種物的影。

亮起你內在的眼睛,
將一切心所造作的種種事情看清。
看清故事的誕生,看清故事所產生的影響,
看清故事的消失……看見故事消失後的風景。

作為修行人,
觀察和認識內在的發生是我們的工作;
為了我們自己內在的解脫,
我們必須時刻忠於這一職守。

亮起我內在的眼睛,
看見智者所指出的;
覺醒我內心的耳朵,
聽到智者所教導的。

不做令自己不高興的事,
做令自己高興的事,
保持對內心的正確認知,
是所有解脫者的教導。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v0vx.html

一念行者信息:
《3》.關於:這樣的修行,那樣的修行.

這樣的老師,那樣的老師,
這樣的修行,那樣的修行,
終將是一場錯亂,終將是一場折騰,
你能不能獨自靜下來喝一杯茶,走一段路,做一件事,
或者僅僅是安靜?

如果有真正的修行,
它必定導向安靜,它必定導向清明。
這世上有太多的老師,太多的方法,
有幾位把你帶回寂靜,有幾種止息你的妄動?
以夢制夢,這得弄出多大的動靜?

最終、最終你想要的是什麽?
你不能跳過那中間的一切過程,直接擁有你想要的?
這不是不可能,
當你漸息了自己內心的妄動,
你終將與當下一直存在著的圓滿相逢。

從最終的目的來說,
修行就是一種休息,
你能休息幾分,你就於修行進步幾分。
在呼吸上休息,在步行上休息,在工作上休息,
在一切時處休息……能這樣休息便是真修行。

你的心,能不能
在一朵花上休息,在一棵樹上休息?
在掃地時休息,在擦竈臺時休息,
在切菜時休息,在涮馬桶時休息,
在駕車、購物、交談、工作,乃至運動時休息?

一切事物,一切身心的舉動,
都是心的床,都是佛的法座,
你能不能讓你的心躺在那兒休息,讓你的佛坐在那兒觀賞?
會休息是個秘密,
諸佛都是些十分會休息的人。

修行之法就是休息之法,
能於時時處處學會休息,
釋迦牟尼佛在人間的教學目的達到了矣。
休息休息,在一切時處休息,在靜時休息,在動時休息,
是諸佛教學的要點和秘密。

諸佛休息之法(或說行為之法),
不是無明,不是無記,不是昏昧,不是散亂,
不是什麽也不幹,
而是該做什麽就做什麽,
且在做事的過程中保持休息與放鬆,達成清凈與光明。

修行是了結,是結束,
是不斷地了結和結束,而不是不停的開始。
你能讓你的心不斷地處在了結和結束中嗎?
你能讓你的心在在處處於事事物物上休息嗎?
體會處處結束,達成時時休息。

這樣的老師,那樣的老師,
這樣的修行,那樣的修行,
誰的教導在把你帶向不斷的結束?
什麽方法在讓你的心時刻處在休息中?
聽從這樣的教導,修這樣的行。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vflo.html

【一念行者】《1》修行路上的提醒;《2》醒來之歌(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一念行者】有些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1》.修行路上的提醒
《2》.醒來之歌
#一念行者

一念行者信息:
《1》.關於:修行路上的提醒.

1.在修行的路途中, 
如果你不清楚自己在哪裡,你所遇到的情況是什麼, 
這說明, 
你失去了冷靜的觀察,你背覺合塵了。 

這時你所要做的, 
並不是詢問師父或他人,是怎麼回事或應該怎麼做, 
而是應退回冷靜的觀察上, 
然後看清是怎麼回事,或路該如何走。 

2.修行修行,猶如驅車過山路, 
只是個邊修邊行; 
不可取捨路途中所遇到的任何一種見解或境界, 
若有取捨即是取捨,不是修行。 

破除障礙,不停前行,即名修行。 
若遇障礙,停將下來,不名修行; 
何以故?如果沒有行,則說明你沒有修, 
因為你沒有修,所以也談不上行,故說不能稱為修行。 

3.你若求我印心,我即不與你印。 
何以故?你定沒有自證諸佛心, 
因為即求人印心,即是帶著有所得心來的, 
而諸佛所證之心,是無所得心。 

求人印心者,即未找到那顆心; 
找到那顆心者,即不必求人印。 
以心印心,即是以無心印於無心, 
若有心可印,有可印心,即非佛心。 

4.你若求我印有沒有開悟, 
我則不與你印,何以故? 
若是開悟,則能自知; 
不能自知,則未開悟,何用他人印也? 

再者,真修行不過問開悟還是不開悟, 
開悟了你那樣行,不開悟你還那樣行, 
開悟不開悟,你只是那樣行 - 
心不停留於任何一處,心越過一切,只是照行。 

5.大部分修行人都遭遇過假悟道: 
即發現了肉身不是我,反認個能思維心為我, 
或者,認識到虛妄心非我,另立個真心是我, 
捨此取彼,舍假我,取真我,皆是迷惑, 

悟道不是找到,找到豈是悟道? 
悟道不是發現了什麼寶貝,只是發現了實際情況, 
“實際情況”不是一件寶物, 
只是存在的真實狀況。 

6.我說修行路上有兩樣重要的法寶: 
一是平等心,一是覺知心。 
所謂平等心者,即真心和妄心平等,開悟和不開悟平等, 
一切所知,我見,所聞,所覺,悉皆平等。 

所謂覺知心,永遠立在“知”上, 
不涉入知的內容,不認同知的內容,更不粘著其上。 
真覺知者,無疑,無問,只是對一切疑和問保持覺知。 
若能如此,是真覺知者。 

7.覺知和平等的關係是: 
真覺知者,真平等,真平等者,真覺知。 
覺知是平等的因,平等是覺知的果。 
覺知是心的妙體,平等是心的大用。 

檢查你的修行, 
幾時刻偏離了這個覺知或平等? 
若偏離了,回來, 
在覺知上行平等,在平等上行覺知。 

8.在修行的路途中, 
如果你的心疑惑這疑惑那,思想這思想那,忙個不停, 
這說明, 
你早已離開了平等心,你隨塵所轉了。 

這時你所要做的, 
並不是弄清這個那個,這個是什麼,那個怎麼回事, 
而是應退回到平等心上, 
冷靜的觀察諸法,觀察心行,而後速歸正定。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v2ta.html

一念行者信息:
《2》.關於:醒來之歌.

1.所謂醒來,
就是從你關於我是誰的故事中醒來,
就是從你關於世界是什麼的故事中醒來,
就是從你關於他人或萬物的具體認識中醒來。

醒來是具體的,
是你在一件一件具體的事或物上醒來;
醒來一點也不空洞,
醒來的心步步在具體的事物上檢視著它自己。

2.醒來不是從一個知見跳到另一個知見,
醒來不是從一種認識轉化到另一種認識,
醒來是跳過所有的認識,醒來出離所有的知見,
醒來是以一種覺知,包括所有的認識和知識。

真正醒來的標誌是,
不管在心里或實際上,你不會再和任何人或事所爭辯,
你真正進入無諍的寂靜世界,
醒來的人直在無諍三昧(沒有疑惑的狀態)裡。

3.醒來允許所有的夢繼續進行,
只是你不再被迷惑;
醒來是你在出世的床上繼續做世間的夢,
只是你不再隨夢境而生死悲憂恐。

醒來的人不再是辯手,
不論為自己辯護,還是為同伴辯護;
醒來的人不再是戰士,
他百分之百的沒有戰鬥目標和戰鬥任務。

4.醒來的人沒有什麼能迷惑他的,
醒來的人切實看見了老天的安排;
醒來的人沒有看不慣的,沒有聽不順的,
醒來的人沒有可以超越的東西。

醒來後不存在包容,
因為醒來後發現沒有什麼可包容的;
醒來後不必要表現慈悲,
因為醒來後發現沒有什麼要慈悲的。

5.凡人的一生是一個接著一個的夢,
醒來是你不再認同所有的夢,一個也不剩餘;
醒來後發現沒有一種認知不是夢,
醒來後你不排斥夢,只是不再認同夢。

醒來是從你所有的概念中醒來,
醒來是你所有的起心動念中醒來,
醒來是從你所有的心的編織中醒來,
醒來是從你所有的瞄向萬物的投射中醒來。

6.醒來大千世界空無一物,
醒來一物也不存在,
醒來既無世界,也無自己,
醒來不見做夢者,唯見夢及其影像在飄蕩。

醒來不但不見敵手,
也不見自己;
醒來不但不見問題,
連產生問題的人也找不見。

7.醒來的世界不可說、無法說、不必說,
醒來的世界發現是沒有實質的世界;
醒來後找不見人——
既無做夢的人,也不見醒來者。

醒來,無一物是實際,
醒來,無一語是真實;
醒來,你不得不超然於所有的事物,
醒來,你不得不歸於空境。

8.醒來是魚兒認出水,
認識它自己只是大海的另一種波浪,別無神聖和奇怪;
醒來的魚兒唯見浪起浪滅,
不見大海和魚它自己。

醒來的人唯見一片性相之海,
不見人,不見物,不見身,不見心……
醒來的人唯看見夢,
其餘的再也找不到了。

9.醒來,醒來於夢;
沉睡,沉入於夢。
醒來或不醒來的人生除了和夢打交道,
你還能和什麼打交道呢?

認出這是多麼好的消息,
從此再無真的追逐、真的停下,
從此再無真的得失、真的害怕,
從此再無真的生死、真的永生。

10.大安心就在真正醒來之後產生,
大寂靜就在真正醒來後的夢叢中,
你真的想知道自己醒來了麼?
檢查自己的安心和寂靜。

醒來,醒來,醒來,
醒來讓醒和夢都成空;
醒來,醒來,醒來,
醒來進入大安心、大寂靜……

合十於十方修行者。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v2je.html

【一念行者】《1》警覺於你分享的動機和意圖;《2》導師(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一念行者】有些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1》.警覺於你分享的動機和意圖
《2》.導師
#一念行者

一念行者信息:
《1》.關於:警覺於你分享的動機和意圖.

在修行中,當你有所體會,有所心得,或者看到一篇你十分認同的文章,遇到一位你十分欣賞的上師,當你想要把它推薦給別人的時候,要警覺這個動作,要了解你的動機。

在沒有覺察中,有時我們打著“分享”的旗號,向別人推銷我們的真理,推銷我們的觀點,或者是在隱藏的、巧妙的顯示我們的自我。每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得到的結果必然令自己失望。

當你的自我假借某種作品、某位作者、某個上師,向他人顯擺時,他們的自我立馬受到威脅,因此他們的反應,輕則要麽不贊同,重者則要“反擊”-----挑出你文章或見地中的某些觀點加以反駁。當他們的自我受到沖擊,為維持某種平衡,他們就反駁或反彈一下,即使他們在內裡真的認同你的觀點或見地。

當你有一瓶好酒,不要想著給他人分享,獨自享用它;獨自享用它,你才能深深的品味它,吸收它,利用它,將它融入你的生命和血液。
當你發現一處美景,一篇好文章,一個好作者,獨自享用;獨自享用它,你發現的那種能量才能完全注入你,而不外流,而不流失,它才能真正、最大化的有益你生命。如果你想著推薦給別人,分享給別,那麽那個能量外流了,那個能量流失了。這不是一位佛倡導的。

一位佛不倡導分享,並不是倡導自私,它只是盡可能地讓你專(註:向內,向內,再向內);警覺你的目的,警覺你的動機,警覺你那有著百千萬億化身能量的自我。當你感覺你的能量不得不外流,那些都是細微的苦,註意體會便能了解。即使是分享的能量也一樣。

一位佛並不分享,它只是開放,像櫻花樹盛開,像蘋果樹結蘋果,像一棵鬱金香走它的路。它不是有目的,它沒有分享的動機,它只是做它喜歡的、樂意的事。

一位佛沒有度人的願望,它只是坐在那裡發自己的光,然後自然吸引尋找光的眾生,然後那些眾生,基於自己的因緣而打開自己的眼睛,看到自己內在的天地。他們打開眼睛的程度,看到自己內在世界的大小多少,決定於他們自己的業緣的成熟度。

一位佛不會希望於你開悟,要求於你開悟,強迫於你開悟,他不那樣做。如果那樣做,那無異於是強姦你的心。一位佛只是尊重。一位佛只是允許。對一位佛來講,尊重就是慈,允許就是悲。尊重和允許是真正的慈悲。

如果你開悟成佛,看到周圍的眾生在受苦,繼續走你的路,發你的光,做你自己光的標桿,直到他們看到。不要追著他們,想讓他們開悟,想讓他們無苦,那樣做不是佛,簡直是妖孽。這不是冷漠,是諸佛們認識到,言教的力量不如行教,不如你走你的路,讓他們看到,然後跟著你走,走出一條光明的河來。

無論你擁有什麽樣的世界或人生,一位佛不侵犯它,不掠奪它。即使你在地獄,它也完全的尊重,它不知道你是否該在地獄。如果你正在地獄,它認為你應該在地獄,此刻在地獄的好處完全大於在天堂。如果你正在天堂,那麽他和你一起歡喜,安詳。

分享不是佛的教導,佛教導的是獨享,然後自然的發光。像一盞燈喝足了油,被點亮,然後自然發光一樣。如果你有光,在你自己的軌道上運行,像太陽,像月亮,不要像一只瘋了的螢火蟲一樣叮著別人給別人照亮路。那樣不但有可能嚇著別人,也會令他人生厭,即使你是好心,即使你準備送給他人的禮物是光,是明,是解放。

如果你看到一處美麗的風景,不要想著讓別人也看到,獨自享受它,用你的眼睛做口,盡可能的吸收它,吸進它,讓它完全進入你的裡面,並在那兒擴展,散布,直到把你簡直變成那外在的世界;看到一篇好文章,相遇一位好作品,也不要分享,深深的獨享它,讓那能量一點也不外流。讓它進入你,讓占據你,讓它占滿你,直到你感覺你成為了它。

對一些人來說,分享並不是分享,那只是一種有目的侵占,一種微妙的自我展示,一種暗藏的追求他人認同的心念。當你想分享,覺察那分享,無論你想分享的是什麽。燈並不分享它的油,它分享它的光,而它的光根本不是分享,那只不過是一種自然的發亮。在你沒化為光之前,覺警你的分享,別把你的油弄汙了別人的身。

一盞燈不要準備把自己的油倒進別一盞燈,將它轉化為光,然後無分別、無目的的耀亮一切眾生。如果說你是一位傳燈者,你傳的根本不是燈,你沒有什麽要傳的,你只是發光罷了。發光,發光,沒有目的的發光。

警覺別做一只飛著干擾別人路線的給人送光的瘋了的螢火蟲。大智者,要做就做太陽,要做就做月亮,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然後以無為的力量,成為參與其他星宿存在的元素,貢獻給你的力量。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w5g1.html

一念行者信息:
《2》.關於:導師.

我們中的有些人,一直在內在裡渴望尋找到一位好導師。其實,導師是容易找到的。當我們具備了清明的心,一朵花,一棵樹,一塊石頭,都是真正的導師。它們雖然不說一句話,但卻能把你有力的帶出頭腦,帶到妙明真心的面前,帶入整個法界。

什麼是好導師?好導師就是那些能把你帶出故事,帶入當下,帶到妙明真心、清淨法界的人或事物。好導師不一定是個會講話或講很多話的人,有些導師不講話,甚至只做一兩個動作或什麼也不做,但能把你帶出頭腦,帶到真實存在的面前,讓你有所了悟,這都是好導師。

好導師不一定是個會講話的人,導師的好壞甚至和講話都沒多少關係。
對於沒有明白的導師,有時講得越多,越把你往虛妄的路上引得更遠、更深。
對於明白的導師,有時一句話,一個詞,或一個動作、表情,勝過十二部經卷,或萬言長論。
好導師是不粘滯語言的,他的風格總是那麼乾淨俐落。好導師不僅有語言這個金指頭,他還有多種指頭。

導師如何有時是次要的,你那顆能領悟的心更重要。如果你機緣成熟了,導師一眨眨眼,舉舉手指,或敲一敲床,拿一拿拂塵,你就能明白,於是放下萬緣,從此安心,踏實正行。若你的機緣不到,導師不管做什麼,你都看不到,看不出的。導師對你也不是真正的導師,因為他對你還沒真正起到“導”的作用,所以也非真導師。

導師者,不是把你往頭腦的路上導,不是站在虛妄的夢中把你引,而是站在頭腦的門口,壓根兒就不想讓你進去一點或一步。導師不生活在知見裡,他生活在真實存在裡。
導師時刻和最真實的事物在一起,他時刻在向你展示和把你引到真實存在的旁邊來,而不是讓你進入你的頭腦,或任你在你的頭腦裡流浪。

這世界上有許多自稱或他人稱為的導師,其中有不少還自身正沉浸夢幻裡。有些被稱為導師的人,其實只是輸送給你一些靈性概念或修行知識的人。他們並沒真的起到導的作用。有的所謂起到了導的作用,不過那是把你從一個夢導向另一個夢,從一個故事導向另一個故事的人。他們給你了新的概念替換了舊的概念,把你懷中的舊故事奪下塞給了你新的故事,這樣的導師並沒真的把你領出夢幻苦海,只是給你了一些新的、暫時的玩具或安慰劑而已。

真能導人出苦海的老師,必須是真正醒來,並時刻和最真實的存在在一起的人。他不能殘留任何他自己的夢,他必須將一切夢破得一乾二淨。即便是以方便幫助人,他必須知道那是有夢生起。他不能被任何夢所罩住,他必須是一個時刻清醒的人。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vo92.html

一念行者信息:
《3》.關於:以“感”應世,以“感”而活.

感知,感覺,感受,感觸,感應,感動,感情,感激,感染,感人,感謝,感想,感悟……親愛的,當你正在經歷這些詞語所描述的生命內容時,把你的意識重點放在“感”這個字上。當你把意識重點放在“感”這個字上,你便超越了所感的內容,而這便是我常說的覺知;由此你便成了生命的主人——覺者。

從某種意義上說,成為覺知,便是成為“感”者——以“感”應世,以“感”而活。以“感”應世,以“感”而活,是我強調的重點,是我宣說的要義處。“感”是心的第一功能,而“受”(感受)、“想”(感想)、“動”(感動)、“情”(感情)、“染”(感染)、“應”(感應)等是“感”的對象,是第二位的。我們要讓心處於它的第一位,而不是顛倒化為第二位。處在第一位的心才處於它的正位,若置於第二位,它則顛倒了。

“感”是咸心——全心的意思,當心回到它自己,它便全了。在它自己的位置上再去工作,再去感知、感覺、感動、感應、感觸等,它便不失自己的全德而走在自己的道上,這符合它的本性。能這樣用心的人便符合心德,便走在本性的道上,這是聖人之路,是智者之用心,一切正知正覺不顛倒者皆應如此用心。

始終處在“感”的位置上,然後去覺察、去瞭解所感的內容,這樣你便是生命的正知正覺者,便是意識的不顛倒者,是正覺人,是正位人,是佛,是諸菩薩大人。能一直處在“感”的位置上,生命便不會顛倒,便不會下正位,便不會成為心的幻象的奴隸。

“感”是心本身,而它的對象——覺、受、想、動等——是它的化身,是它的轉化。不要被它的轉化物奪去它更多的意識能量而忘了它自身。若是這樣,便是無明,便是迷失,便是忘本,便是沉沒於黑茫茫的意識大海,便是墜入夢幻,便是不知主人,便是活而未活者,便是不醒人,便是夢遊者……種種詞彙皆是描述心不在“感”位者。心不在“感”位者便是那樣的人。

親愛的,當你的心在“感”位時,就是我常說的感知、覺知,當你的心在“感”位時,種種以“感”字開頭的詞語或成語皆是相同的意思,皆是同義詞,無有差別。“感”是本,而所感是末,但得本不愁末。感知、感覺、感情、感謝、感受、感動、感化……——所感有來去,所感有變化,而“感”不動也。安住於不動的“感”位,任所感來去變易,生生滅滅。

在“感”位,就是在佛位。能感者就是能覺者。感者是佛,覺者是佛。尋找你心的感,體會你心的感,處於它的感位,在於它的感位,坐於它的感位,如此一來,你便處於正位,你便能夠正覺,如此一來,你便坐於如來座,是佛做佛了。成佛並不難,找到你的真位,坐於你的真位,你便是佛了。

坐佛位便是佛,不坐佛位便是眾生。感知,感覺,感受,感觸,感應,感動,感情,感激,感染,感人,感謝,感想,感悟……當你將心的重點放在“感”上,你便坐於佛位,你便是佛;當你把心的重點放在所感的對象上,你便移向了眾生位,你便是眾生了。

佛與眾生,位置不同而已。在佛位是佛,在眾生位是眾生。在正位是佛,不在正位是眾生;在本位是佛,不在本位是眾生……換用本文的語境說是,在“感”位是佛,不在“感”位是眾生。佛與眾生,心位不同而已,無有其他差別。心在眾生位就是眾生,心在佛位就是佛,心在菩薩位就是菩薩,心在阿修羅位就是阿修羅,心無定位,隨修而定,定在什麼處就是什麼。你能讓你的心自由地選擇它的位置嗎?選擇它的座位嗎?能自由於心,便成真佛。

親愛的,修佛法,隨佛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以“感”應世,就是以“感”而活。來,練習以“感”應世,以“感”而活。讓自己的的心處於“感”位——以此受、想、行、識,以此見、聞、覺、知——以此感受、感想、感動、感知、感覺……感一切心之所有,感一切性之所能。
南無阿彌陀佛,一念行者合十。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yxcd.html

【一念行者】《1》正知正見;《2》一心:潛意識、意識和超意識;《3》以“感”應世,以“感”而活(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一念行者】有些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1》.正知正見 (20201015)
《2》.一心:潛意識、意識和超意識 (20201018)
《3》.以“感”應世,以“感”而活 (20201018)

一念行者信息:
《1》.關於: 正知正見 .

何謂正知正見?
本性之知,謂正知;本性之見,謂正見。何謂本性?正是修行人要明了處。謂之明心見性。

正知,是無知之知;正見,是無見之見。什麼是無知之知?就是我知道我不知道。什麼是無見之見?就是看見之外的看見。此知與見,是本性之作用,是超越分別之知見。

在我的概念裡,正知正見,不是指正確的觀點或觀念。因為所有的觀點或概念都屬於塵,意識之塵。塵者,來去義。本性,不動體。塵不屬於不動體,故正確的觀點或概念不是我所稱之的正知正見。

通常,人們所謂的正知正見是指指月之指,而此處所謂的正知正見,正是明月,正是明月之光,不是指月之指。

發掘你的本性,從而瞭解真正的正知正見,從而時時使用本性的正知正見。用正知知一切事,不入迷幻;用正見見一切物,不生顛倒。從而安坐本位,佛眼看天下,心能轉法華,華法不轉心。

正知,遠離諸分別之知;正見,遠離諸能所之見。一朝用上本性之知見,萬世不顛倒,情同大智佛,任行四天下,無遇諸魔事。

正知,以佛的頭腦來感知;正見,以佛的眼睛來觀看。佛,你的本性,心的自體也,妙明之所在,任運之根本。諸法未來之前它先在,諸法皆去之後它獨留,那個在一切先,那個置一切後的,就是你,就是佛,就是本性。它的見,就是正見,它的知,就是正知。用此正知正見也,就是成佛,就是隨佛學,就是佛家人。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yxbz.html

一念行者信息:
《2》.關於:一心:潛意識、意識和超意識 .

意識及潛意識好比大海,超意識好比天空。意識好比海表面,潛意識好比海平面以下。

在我看來,意識和潛意識是同一回事,因為那就像無論海底和海面,都是水一樣。

如果說意識是上,那麼潛意識就是下。但上和下是同一件事,那只是不同的看待。上是倒過來看的下,下是倒過來看的上。就像樹枝和樹根,樹根是埋在土裡的樹枝,樹枝是長在空中的樹根。潛意識和意識也是這樣:潛意識是埋在土裡的意識,意識是長在虛空裡的潛意識。

意識和潛意識是同一回事,它們可以看作一。但超意識是另一回事。它和意識及潛意識的不同,就是天空和大海的不同。它們是兩種存在,是兩個層面上的事。天空包含大海,天空藏在大海,天空遍一切處。天空在上也在下,天空沒有上下但包含上下。你在天空裡可創造一切,你創造了等於沒創造,它含有了好像沒含有。

對心來講,天空才是它的本性,而大海只是那天空的投影,那天空的幻象。大海只是天空的雲朵,天空才是真正的大海。虛空之海才是真正的海,而有形之海只不過是虛空之海的幻,虛空之海的影。空海才是真正的海,而它才是我們心的真實面貌。當你的心化成空海,它才首次觸摸到它自己。

超意識是遍及內在宇宙的空海,而意識及潛意識只是漂浮在這空海裡的雲朵。潛意識及意識只是漂浮的心之空海裡的雲氣或水汽,它們虛妄的聚,它們虛妄的集,它們只是漂浮的沒有實體的虛妄的雲氣或水汽,幻而似有,虛而有形,但皆不真,猶如夢幻,逮無所有。

超意識就是對心之本體的覺知,就是對它空海之貌的覺知。每當你的心對它廣大清明之本體有所覺知,對它空海之貌有所覺知,對它裡面的虛妄雲氣之積聚有所覺知,你就進入了超意識。

從某種意義上說,超意識是超越所有意識內容的意識,是純淨的意識,是不染一法的意識,是單純的意識,是包含所有心理故事但自身不在故事之中的意識,是樹幹意識,非枝葉花果意識,是本體意識,非轉化意識。

打個譬喻說,潛意識是煙,意識是火,而超意識是光。煙是火的前身,光是火的來世。煙是還未燃起來的火,光是極化的火。當火還未萌動之前是煙,當火發揮到極致是光。修行就是將煙化火,然後煉火成光。之後以光而活,便是成為超意識,活出超意識。

潛意識、意識、超意識皆是一心,是一心之含有,是一心之體相,是一心之轉化。智者安住一心,清淨而活,不迷不惑,以光照物,猶如以天覆地,任雲氣而聚散,猶如承大地生萬物。智者是一個宇宙,一個生生不息的內在真宇宙。他是那宇宙,他展現那宇宙,他活出那宇宙,真實不虛。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yxcc.html

一念行者信息:
《3》.關於:以“感”應世,以“感”而活.

感知,感覺,感受,感觸,感應,感動,感情,感激,感染,感人,感謝,感想,感悟……親愛的,當你正在經歷這些詞語所描述的生命內容時,把你的意識重點放在“感”這個字上。當你把意識重點放在“感”這個字上,你便超越了所感的內容,而這便是我常說的覺知;由此你便成了生命的主人——覺者。

從某種意義上說,成為覺知,便是成為“感”者——以“感”應世,以“感”而活。以“感”應世,以“感”而活,是我強調的重點,是我宣說的要義處。“感”是心的第一功能,而“受”(感受)、“想”(感想)、“動”(感動)、“情”(感情)、“染”(感染)、“應”(感應)等是“感”的對象,是第二位的。我們要讓心處於它的第一位,而不是顛倒化為第二位。處在第一位的心才處於它的正位,若置於第二位,它則顛倒了。

“感”是咸心——全心的意思,當心回到它自己,它便全了。在它自己的位置上再去工作,再去感知、感覺、感動、感應、感觸等,它便不失自己的全德而走在自己的道上,這符合它的本性。能這樣用心的人便符合心德,便走在本性的道上,這是聖人之路,是智者之用心,一切正知正覺不顛倒者皆應如此用心。

始終處在“感”的位置上,然後去覺察、去瞭解所感的內容,這樣你便是生命的正知正覺者,便是意識的不顛倒者,是正覺人,是正位人,是佛,是諸菩薩大人。能一直處在“感”的位置上,生命便不會顛倒,便不會下正位,便不會成為心的幻象的奴隸。

“感”是心本身,而它的對象——覺、受、想、動等——是它的化身,是它的轉化。不要被它的轉化物奪去它更多的意識能量而忘了它自身。若是這樣,便是無明,便是迷失,便是忘本,便是沉沒於黑茫茫的意識大海,便是墜入夢幻,便是不知主人,便是活而未活者,便是不醒人,便是夢遊者……種種詞彙皆是描述心不在“感”位者。心不在“感”位者便是那樣的人。

親愛的,當你的心在“感”位時,就是我常說的感知、覺知,當你的心在“感”位時,種種以“感”字開頭的詞語或成語皆是相同的意思,皆是同義詞,無有差別。“感”是本,而所感是末,但得本不愁末。感知、感覺、感情、感謝、感受、感動、感化……——所感有來去,所感有變化,而“感”不動也。安住於不動的“感”位,任所感來去變易,生生滅滅。

在“感”位,就是在佛位。能感者就是能覺者。感者是佛,覺者是佛。尋找你心的感,體會你心的感,處於它的感位,在於它的感位,坐於它的感位,如此一來,你便處於正位,你便能夠正覺,如此一來,你便坐於如來座,是佛做佛了。成佛並不難,找到你的真位,坐於你的真位,你便是佛了。

坐佛位便是佛,不坐佛位便是眾生。感知,感覺,感受,感觸,感應,感動,感情,感激,感染,感人,感謝,感想,感悟……當你將心的重點放在“感”上,你便坐於佛位,你便是佛;當你把心的重點放在所感的對象上,你便移向了眾生位,你便是眾生了。

佛與眾生,位置不同而已。在佛位是佛,在眾生位是眾生。在正位是佛,不在正位是眾生;在本位是佛,不在本位是眾生……換用本文的語境說是,在“感”位是佛,不在“感”位是眾生。佛與眾生,心位不同而已,無有其他差別。心在眾生位就是眾生,心在佛位就是佛,心在菩薩位就是菩薩,心在阿修羅位就是阿修羅,心無定位,隨修而定,定在什麼處就是什麼。你能讓你的心自由地選擇它的位置嗎?選擇它的座位嗎?能自由於心,便成真佛。

親愛的,修佛法,隨佛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以“感”應世,就是以“感”而活。來,練習以“感”應世,以“感”而活。讓自己的的心處於“感”位——以此受、想、行、識,以此見、聞、覺、知——以此感受、感想、感動、感知、感覺……感一切心之所有,感一切性之所能。
南無阿彌陀佛,一念行者合十。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yxcd.html

【一念行者】《1》見與識:做個不一般見識者;《2》痛而不苦者(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20201012:有些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一念行者】
《1》.見與識:做個不一般見識者 (20200928)
《2》.痛而不苦者 (20200929)

2020年10月12日,一念行者信息:
《1》.關於: 見與識:做個不一般見識者.

我常說,

諸佛和眾生不一般見識,

是說諸佛與眾生的見與識各不相同。


眾生往往見而不見,識而不識——

見時沒看見自己的見,識時不知道自己在識。

諸佛不同,諸佛見識時,有見有識,

且見與識,各各不同,清清楚楚,如明鏡照像一般。


你能分清自己的見與識有什麼不同嗎?


若你能清清楚楚分清自己的見與識,

則佛與眾生同時現於你的生命。

見即是佛,識即是眾生,

若你在見時即佛,在識時即眾生。


見與識者,一心之功能,

見者,心之本識;識者,心之幻見。

若人能於見於識,清楚了達,

是人有佛見識,如佛見識。


見如明鏡,識如鏡像,

有見識者,於鏡於像,二具清楚,了達瞭然。

諸佛時刻之見識即如此。

如此之見識即諸佛見識。


諸佛見識時,

有見有識,見能超識;

眾生見識時,

有識無見,見沒於識。


修行者,於見識之時,

你看見你的見,看見你的識了嗎?

若能二者同見,是名佛見;

若能同識,是名佛識。


有佛一樣的見識即佛,

有眾生一樣的見識即眾生,

是佛是眾生,在見識的不同,

如何見識,是佛與眾生的分水嶺。


修行人,你是怎樣見識的呢?


在識上謀見,在見裡見識,

見與識,二具見時,名曰清醒見,名曰佛見。

佛見者見佛,佛見者見眾生,

佛與眾生,二具見者,曰達者,曰醒來人。


修行者,在見與識上用心用意,

先分清見與識,

再言用功夫。

若見識不分,如何用功夫,向哪裡用功夫呢?

對我來說,

用功夫者,只是分清見與識。


修行者,

你看見自己的見,你看見自己的識了嗎?

見識之時,若能見只是見,或識只是識,

或見能超識,見識各己,或識不沒見,識不轉見,

即得解脫,是自在人。


能分清見與識者,即不一般見識人;

不一般見識人即佛。

來,如此做個不一般見識者,

如此做佛。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ywz8.html

2020年10月12日,一念行者信息:
《2》.關於:痛而不苦者.

如果你痛,

那是老天的事;

如果你苦,

那是你的事。


例如,

你頭痛、背痛、腳痛,

心臟痛,或任何一處的某種疼痛,

那是老天的事;

但如果你因此受苦,

你是你自己的事。


你可以只痛,而沒有苦,

聖者皆是如此;

而這,

就是我們修行的目標,

也將是我們修行的結果。


修行只是除苦,

它並不反對痛,

相反,它接納痛。

也唯有你如是地接納痛,

沒有故事的感知痛,

你才可能是無苦的,

你才可能是痛而不苦的。


對我而言,

痛是生理層面的,

苦是心理層面的,

生理層面的是老天的事,

心理層面的是自己的事,

老天的事交給老天,

自己的事自己負責。


老天是自己以外的一切,

自己以外的一切皆代表老天。

神智清晰的人不反對老天,

他稽首老天,他敬畏老天。


稽首老天,敬畏老天的人不生苦,

看不見老天,不敬畏老天,試圖將老天踩在腳下的人,

將自己置於苦的悶罐之中。


智者不與天斗,不與地斗,

不與人斗,不與己斗,

他無所斗,

是個內心真正的和平者,非暴力者。


內心真正的和平者,非暴力者,

是解脫者,是無苦人,

是清醒者,是佛,是眾中尊,

是我們的本性,是本來面目。


也許外傷、災害、疾病、年老等能讓我們身體疼痛,

痛則痛焉,不苦而已。

身體上的火不能蔓延到心理,

外在的火不能燒到裡面,

這就是我們修行的目標和成果了。


假如有一天我們身體有恙,

讓我們做個痛而不苦者,

你是可以做到的,

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菩薩皆是如此。


痛與苦,兩碼事,

痛既可以在凡夫,也可以在聖人,

而苦唯屬於凡夫。

願我們可為痛而不苦者。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yxbq.html

【一念行者】《1》成正覺,做醒佛;《2》聖心(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20201012:有些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一念行者】
《1》.成正覺,做醒佛 (20200929)
《2》.聖心 (20201010)

2020年10月12日,一念行者信息:
《1》.關於:成正覺,做醒佛.

思想是一件事,

你是另一件事。

你既不是你思想的積累,

也不是你思想的消失,

你是對你思想的覺知。


思想是彼岸的事,

它和你無關。

而你是此岸——覺知,

你是對思想及思想製造一切的覺知者。


你沒有思想,

你只有覺知。

對你來說,

思想是一件可消失的事情,

而覺知不會。

你是那個不會消失的。


你是此岸,

你是覺知,

你一直在這裡,在此時此岸,

而你糊塗的心卻要離開此時此岸,

遠涉彼岸,

追隨思想,認同思想,化為思想。


你迷失在思想裡忘了自己是誰,

就像你迷失在旅途裡忘了家鄉在哪裡,

就像你迷失在夢境裡忘了自己正躺在床上休息,

就像你迷失在幻想裡忘了自己正坐在椅子上,

就像你上學時思想開小差了忘了自己在課堂上。


世人大多都迷失在思想及思想製造的霧都裡,

而忘了真正的自己是誰。

你是誰?你是覺知,你是思想出發,又是思想返回的地方。

說到底,沒有“你”,只有覺知,

而覺知不屬於個人。

沒有某某人的覺知,只有覺知,

只有覺知對思想製造的“某某人的覺知”的覺知。


思想和覺知,

就像虛空花和虛空,

一個是似有非有,一個是非有似有,

你無法抓住思想和覺知,

你只能覺知它,

就像你覺知夢境和做夢者一般。


思想抓不住,

覺知不可及,

當你覺知覺知時,

覺知立即化為思想而遠離它自己,

真覺永遠在一切的後面,

有而不見其形,

就像真龍從不現身,你只看見到雲雨一般。


瞭解思想這件事,

也瞭解覺知這件事,

讓思想的所屬者,覺知的持有者“消失”,

讓那不存在的還回不存在,

讓幻覺變為正覺——

對幻覺的瞭解就是正覺。


願我們對思想及覺知製造的一切有所瞭解,

願我們皆得正覺。

正覺即菩提,正覺即如來,正覺即醒來,正覺即佛,

願天下一切修行者成正覺,做醒佛。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ywzc.html

2020年10月12日,一念行者信息:
《2》.關於:聖心 .

夜晚的夢中,

你夢見自己的東西被某人偷了,

於是你去找他試圖找回你的東西,

然而那人不見了。

這時你收到短信,

發現你要參加的會議已經開始了半小時,

於是你開始急忙趕去,

卻發現找不到道路……

你正在著急,突然電話鈴響了,

你發現這是一場夢。

於是你感到巨大的解脫——

完全的解脫……


解脫是什麼?

解脫就是你的意識從一個維度跳到另一個維度。

早晨你從潛意識的夢境跳轉到現實的意識之中,

於是你感到巨大的解脫——完全的解脫。


我們所謂“現實的意識”也是一種夢境,

你要想從這裡解脫,就必須跳轉到另一個意識高度——本性意識的高度。


意識有三個基本的層次,潛意識,意識和本性意識。

本性意識,也可稱為本體意識,

它是對本性或本體存在的意識感知,

它清淨,無翳,超越一切意識故事的內容和故事狀態。

如果你要想從潛意識解脫,必須來到意識狀態;

同樣的,如果你要想從意識狀態解脫,必須來到本性意識狀態。


三界眾生,

有些大部分時間活在潛意識裡,

有些大部分時間活在意識裡,

有些則大部分時間活在本性意識裡。


三種意識,

也可分別說為下意識,中意識和上意識或超意識。

有些眾生100%的時間活在下意識裡,

有些眾生50%的時間活在下意識裡,50%的時間活在中意識裡,

有些眾生則三分之一的時間活在下意識,三分之一的時間活在中意識,三分之一的時間活在上意識裡。


眾生業緣不同,

活在不同意識狀態機會或時間也不相同。

有的眾生只待在下一個意識狀態無法看到上一個意識狀態,

有的則有機會看到所有的意識狀態。


有的眾生一旦來到上一個意識狀態,下一個意識狀態就“消失”了,

下一個意識狀態的存在“融入”或“合併”到上一個意識狀態裡;

有的眾生則三種意識狀態同時存在,同在面前;

有的則在不同的意識狀態之間自然或自主切換。


不管什麼樣的意識,那只不過是心的生活。

對心來講,只有意識,沒有人,沒有物,人或物不過是意識,

且不管什麼意識,平等一如,無有差別。


心是各種意識整體的說法,

聖人以心在生活,而不是以自我或某種意識狀態在生活。

他是那各種意識的全體,

他跳出解脫不解脫,覺悟不覺悟,幻象非幻象等種種差別,

他活在心的混沌裡,心的盤古開天地之前。


解脫不解脫,都是心評說。

覺悟不覺悟,是心自己述。

幻象非幻象,皆是心之藏。

智者住於心,泯合諸分別。

智者於心住,觀看種種狀。

聖心含諸有,如天藏萬象。

天不生分別,聖心亦復然。

像天地狀態,是聖人模樣。

智者法天地,聖心冥合道。

是天地模樣,合聖人狀態。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yxb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