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我觀看暫助商連結

【一念行者】《1》正知正見;《2》一心:潛意識、意識和超意識;《3》以“感”應世,以“感”而活(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一念行者】有些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1》.正知正見 (20201015)
《2》.一心:潛意識、意識和超意識 (20201018)
《3》.以“感”應世,以“感”而活 (20201018)

一念行者信息:
《1》.關於: 正知正見 .

何謂正知正見?
本性之知,謂正知;本性之見,謂正見。何謂本性?正是修行人要明了處。謂之明心見性。

正知,是無知之知;正見,是無見之見。什麼是無知之知?就是我知道我不知道。什麼是無見之見?就是看見之外的看見。此知與見,是本性之作用,是超越分別之知見。

在我的概念裡,正知正見,不是指正確的觀點或觀念。因為所有的觀點或概念都屬於塵,意識之塵。塵者,來去義。本性,不動體。塵不屬於不動體,故正確的觀點或概念不是我所稱之的正知正見。

通常,人們所謂的正知正見是指指月之指,而此處所謂的正知正見,正是明月,正是明月之光,不是指月之指。

發掘你的本性,從而瞭解真正的正知正見,從而時時使用本性的正知正見。用正知知一切事,不入迷幻;用正見見一切物,不生顛倒。從而安坐本位,佛眼看天下,心能轉法華,華法不轉心。

正知,遠離諸分別之知;正見,遠離諸能所之見。一朝用上本性之知見,萬世不顛倒,情同大智佛,任行四天下,無遇諸魔事。

正知,以佛的頭腦來感知;正見,以佛的眼睛來觀看。佛,你的本性,心的自體也,妙明之所在,任運之根本。諸法未來之前它先在,諸法皆去之後它獨留,那個在一切先,那個置一切後的,就是你,就是佛,就是本性。它的見,就是正見,它的知,就是正知。用此正知正見也,就是成佛,就是隨佛學,就是佛家人。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yxbz.html

一念行者信息:
《2》.關於:一心:潛意識、意識和超意識 .

意識及潛意識好比大海,超意識好比天空。意識好比海表面,潛意識好比海平面以下。

在我看來,意識和潛意識是同一回事,因為那就像無論海底和海面,都是水一樣。

如果說意識是上,那麼潛意識就是下。但上和下是同一件事,那只是不同的看待。上是倒過來看的下,下是倒過來看的上。就像樹枝和樹根,樹根是埋在土裡的樹枝,樹枝是長在空中的樹根。潛意識和意識也是這樣:潛意識是埋在土裡的意識,意識是長在虛空裡的潛意識。

意識和潛意識是同一回事,它們可以看作一。但超意識是另一回事。它和意識及潛意識的不同,就是天空和大海的不同。它們是兩種存在,是兩個層面上的事。天空包含大海,天空藏在大海,天空遍一切處。天空在上也在下,天空沒有上下但包含上下。你在天空裡可創造一切,你創造了等於沒創造,它含有了好像沒含有。

對心來講,天空才是它的本性,而大海只是那天空的投影,那天空的幻象。大海只是天空的雲朵,天空才是真正的大海。虛空之海才是真正的海,而有形之海只不過是虛空之海的幻,虛空之海的影。空海才是真正的海,而它才是我們心的真實面貌。當你的心化成空海,它才首次觸摸到它自己。

超意識是遍及內在宇宙的空海,而意識及潛意識只是漂浮在這空海裡的雲朵。潛意識及意識只是漂浮的心之空海裡的雲氣或水汽,它們虛妄的聚,它們虛妄的集,它們只是漂浮的沒有實體的虛妄的雲氣或水汽,幻而似有,虛而有形,但皆不真,猶如夢幻,逮無所有。

超意識就是對心之本體的覺知,就是對它空海之貌的覺知。每當你的心對它廣大清明之本體有所覺知,對它空海之貌有所覺知,對它裡面的虛妄雲氣之積聚有所覺知,你就進入了超意識。

從某種意義上說,超意識是超越所有意識內容的意識,是純淨的意識,是不染一法的意識,是單純的意識,是包含所有心理故事但自身不在故事之中的意識,是樹幹意識,非枝葉花果意識,是本體意識,非轉化意識。

打個譬喻說,潛意識是煙,意識是火,而超意識是光。煙是火的前身,光是火的來世。煙是還未燃起來的火,光是極化的火。當火還未萌動之前是煙,當火發揮到極致是光。修行就是將煙化火,然後煉火成光。之後以光而活,便是成為超意識,活出超意識。

潛意識、意識、超意識皆是一心,是一心之含有,是一心之體相,是一心之轉化。智者安住一心,清淨而活,不迷不惑,以光照物,猶如以天覆地,任雲氣而聚散,猶如承大地生萬物。智者是一個宇宙,一個生生不息的內在真宇宙。他是那宇宙,他展現那宇宙,他活出那宇宙,真實不虛。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yxcc.html

一念行者信息:
《3》.關於:以“感”應世,以“感”而活.

感知,感覺,感受,感觸,感應,感動,感情,感激,感染,感人,感謝,感想,感悟……親愛的,當你正在經歷這些詞語所描述的生命內容時,把你的意識重點放在“感”這個字上。當你把意識重點放在“感”這個字上,你便超越了所感的內容,而這便是我常說的覺知;由此你便成了生命的主人——覺者。

從某種意義上說,成為覺知,便是成為“感”者——以“感”應世,以“感”而活。以“感”應世,以“感”而活,是我強調的重點,是我宣說的要義處。“感”是心的第一功能,而“受”(感受)、“想”(感想)、“動”(感動)、“情”(感情)、“染”(感染)、“應”(感應)等是“感”的對象,是第二位的。我們要讓心處於它的第一位,而不是顛倒化為第二位。處在第一位的心才處於它的正位,若置於第二位,它則顛倒了。

“感”是咸心——全心的意思,當心回到它自己,它便全了。在它自己的位置上再去工作,再去感知、感覺、感動、感應、感觸等,它便不失自己的全德而走在自己的道上,這符合它的本性。能這樣用心的人便符合心德,便走在本性的道上,這是聖人之路,是智者之用心,一切正知正覺不顛倒者皆應如此用心。

始終處在“感”的位置上,然後去覺察、去瞭解所感的內容,這樣你便是生命的正知正覺者,便是意識的不顛倒者,是正覺人,是正位人,是佛,是諸菩薩大人。能一直處在“感”的位置上,生命便不會顛倒,便不會下正位,便不會成為心的幻象的奴隸。

“感”是心本身,而它的對象——覺、受、想、動等——是它的化身,是它的轉化。不要被它的轉化物奪去它更多的意識能量而忘了它自身。若是這樣,便是無明,便是迷失,便是忘本,便是沉沒於黑茫茫的意識大海,便是墜入夢幻,便是不知主人,便是活而未活者,便是不醒人,便是夢遊者……種種詞彙皆是描述心不在“感”位者。心不在“感”位者便是那樣的人。

親愛的,當你的心在“感”位時,就是我常說的感知、覺知,當你的心在“感”位時,種種以“感”字開頭的詞語或成語皆是相同的意思,皆是同義詞,無有差別。“感”是本,而所感是末,但得本不愁末。感知、感覺、感情、感謝、感受、感動、感化……——所感有來去,所感有變化,而“感”不動也。安住於不動的“感”位,任所感來去變易,生生滅滅。

在“感”位,就是在佛位。能感者就是能覺者。感者是佛,覺者是佛。尋找你心的感,體會你心的感,處於它的感位,在於它的感位,坐於它的感位,如此一來,你便處於正位,你便能夠正覺,如此一來,你便坐於如來座,是佛做佛了。成佛並不難,找到你的真位,坐於你的真位,你便是佛了。

坐佛位便是佛,不坐佛位便是眾生。感知,感覺,感受,感觸,感應,感動,感情,感激,感染,感人,感謝,感想,感悟……當你將心的重點放在“感”上,你便坐於佛位,你便是佛;當你把心的重點放在所感的對象上,你便移向了眾生位,你便是眾生了。

佛與眾生,位置不同而已。在佛位是佛,在眾生位是眾生。在正位是佛,不在正位是眾生;在本位是佛,不在本位是眾生……換用本文的語境說是,在“感”位是佛,不在“感”位是眾生。佛與眾生,心位不同而已,無有其他差別。心在眾生位就是眾生,心在佛位就是佛,心在菩薩位就是菩薩,心在阿修羅位就是阿修羅,心無定位,隨修而定,定在什麼處就是什麼。你能讓你的心自由地選擇它的位置嗎?選擇它的座位嗎?能自由於心,便成真佛。

親愛的,修佛法,隨佛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以“感”應世,就是以“感”而活。來,練習以“感”應世,以“感”而活。讓自己的的心處於“感”位——以此受、想、行、識,以此見、聞、覺、知——以此感受、感想、感動、感知、感覺……感一切心之所有,感一切性之所能。
南無阿彌陀佛,一念行者合十。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yxcd.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光臨,在這邊留言或心裡想說什麼都可以哦♡已啟用留言管理。所有留言都必須經過網誌作者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