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我觀看暫助商連結

【一念行者】《1》警覺於你分享的動機和意圖;《2》導師(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一念行者】有些近期信息會集中收錄放在一起喔
《1》.警覺於你分享的動機和意圖
《2》.導師
#一念行者

一念行者信息:
《1》.關於:警覺於你分享的動機和意圖.

在修行中,當你有所體會,有所心得,或者看到一篇你十分認同的文章,遇到一位你十分欣賞的上師,當你想要把它推薦給別人的時候,要警覺這個動作,要了解你的動機。

在沒有覺察中,有時我們打著“分享”的旗號,向別人推銷我們的真理,推銷我們的觀點,或者是在隱藏的、巧妙的顯示我們的自我。每當我們這樣做時,我們得到的結果必然令自己失望。

當你的自我假借某種作品、某位作者、某個上師,向他人顯擺時,他們的自我立馬受到威脅,因此他們的反應,輕則要麽不贊同,重者則要“反擊”-----挑出你文章或見地中的某些觀點加以反駁。當他們的自我受到沖擊,為維持某種平衡,他們就反駁或反彈一下,即使他們在內裡真的認同你的觀點或見地。

當你有一瓶好酒,不要想著給他人分享,獨自享用它;獨自享用它,你才能深深的品味它,吸收它,利用它,將它融入你的生命和血液。
當你發現一處美景,一篇好文章,一個好作者,獨自享用;獨自享用它,你發現的那種能量才能完全注入你,而不外流,而不流失,它才能真正、最大化的有益你生命。如果你想著推薦給別人,分享給別,那麽那個能量外流了,那個能量流失了。這不是一位佛倡導的。

一位佛不倡導分享,並不是倡導自私,它只是盡可能地讓你專(註:向內,向內,再向內);警覺你的目的,警覺你的動機,警覺你那有著百千萬億化身能量的自我。當你感覺你的能量不得不外流,那些都是細微的苦,註意體會便能了解。即使是分享的能量也一樣。

一位佛並不分享,它只是開放,像櫻花樹盛開,像蘋果樹結蘋果,像一棵鬱金香走它的路。它不是有目的,它沒有分享的動機,它只是做它喜歡的、樂意的事。

一位佛沒有度人的願望,它只是坐在那裡發自己的光,然後自然吸引尋找光的眾生,然後那些眾生,基於自己的因緣而打開自己的眼睛,看到自己內在的天地。他們打開眼睛的程度,看到自己內在世界的大小多少,決定於他們自己的業緣的成熟度。

一位佛不會希望於你開悟,要求於你開悟,強迫於你開悟,他不那樣做。如果那樣做,那無異於是強姦你的心。一位佛只是尊重。一位佛只是允許。對一位佛來講,尊重就是慈,允許就是悲。尊重和允許是真正的慈悲。

如果你開悟成佛,看到周圍的眾生在受苦,繼續走你的路,發你的光,做你自己光的標桿,直到他們看到。不要追著他們,想讓他們開悟,想讓他們無苦,那樣做不是佛,簡直是妖孽。這不是冷漠,是諸佛們認識到,言教的力量不如行教,不如你走你的路,讓他們看到,然後跟著你走,走出一條光明的河來。

無論你擁有什麽樣的世界或人生,一位佛不侵犯它,不掠奪它。即使你在地獄,它也完全的尊重,它不知道你是否該在地獄。如果你正在地獄,它認為你應該在地獄,此刻在地獄的好處完全大於在天堂。如果你正在天堂,那麽他和你一起歡喜,安詳。

分享不是佛的教導,佛教導的是獨享,然後自然的發光。像一盞燈喝足了油,被點亮,然後自然發光一樣。如果你有光,在你自己的軌道上運行,像太陽,像月亮,不要像一只瘋了的螢火蟲一樣叮著別人給別人照亮路。那樣不但有可能嚇著別人,也會令他人生厭,即使你是好心,即使你準備送給他人的禮物是光,是明,是解放。

如果你看到一處美麗的風景,不要想著讓別人也看到,獨自享受它,用你的眼睛做口,盡可能的吸收它,吸進它,讓它完全進入你的裡面,並在那兒擴展,散布,直到把你簡直變成那外在的世界;看到一篇好文章,相遇一位好作品,也不要分享,深深的獨享它,讓那能量一點也不外流。讓它進入你,讓占據你,讓它占滿你,直到你感覺你成為了它。

對一些人來說,分享並不是分享,那只是一種有目的侵占,一種微妙的自我展示,一種暗藏的追求他人認同的心念。當你想分享,覺察那分享,無論你想分享的是什麽。燈並不分享它的油,它分享它的光,而它的光根本不是分享,那只不過是一種自然的發亮。在你沒化為光之前,覺警你的分享,別把你的油弄汙了別人的身。

一盞燈不要準備把自己的油倒進別一盞燈,將它轉化為光,然後無分別、無目的的耀亮一切眾生。如果說你是一位傳燈者,你傳的根本不是燈,你沒有什麽要傳的,你只是發光罷了。發光,發光,沒有目的的發光。

警覺別做一只飛著干擾別人路線的給人送光的瘋了的螢火蟲。大智者,要做就做太陽,要做就做月亮,在自己的軌道上運行,然後以無為的力量,成為參與其他星宿存在的元素,貢獻給你的力量。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w5g1.html

一念行者信息:
《2》.關於:導師.

我們中的有些人,一直在內在裡渴望尋找到一位好導師。其實,導師是容易找到的。當我們具備了清明的心,一朵花,一棵樹,一塊石頭,都是真正的導師。它們雖然不說一句話,但卻能把你有力的帶出頭腦,帶到妙明真心的面前,帶入整個法界。

什麼是好導師?好導師就是那些能把你帶出故事,帶入當下,帶到妙明真心、清淨法界的人或事物。好導師不一定是個會講話或講很多話的人,有些導師不講話,甚至只做一兩個動作或什麼也不做,但能把你帶出頭腦,帶到真實存在的面前,讓你有所了悟,這都是好導師。

好導師不一定是個會講話的人,導師的好壞甚至和講話都沒多少關係。
對於沒有明白的導師,有時講得越多,越把你往虛妄的路上引得更遠、更深。
對於明白的導師,有時一句話,一個詞,或一個動作、表情,勝過十二部經卷,或萬言長論。
好導師是不粘滯語言的,他的風格總是那麼乾淨俐落。好導師不僅有語言這個金指頭,他還有多種指頭。

導師如何有時是次要的,你那顆能領悟的心更重要。如果你機緣成熟了,導師一眨眨眼,舉舉手指,或敲一敲床,拿一拿拂塵,你就能明白,於是放下萬緣,從此安心,踏實正行。若你的機緣不到,導師不管做什麼,你都看不到,看不出的。導師對你也不是真正的導師,因為他對你還沒真正起到“導”的作用,所以也非真導師。

導師者,不是把你往頭腦的路上導,不是站在虛妄的夢中把你引,而是站在頭腦的門口,壓根兒就不想讓你進去一點或一步。導師不生活在知見裡,他生活在真實存在裡。
導師時刻和最真實的事物在一起,他時刻在向你展示和把你引到真實存在的旁邊來,而不是讓你進入你的頭腦,或任你在你的頭腦裡流浪。

這世界上有許多自稱或他人稱為的導師,其中有不少還自身正沉浸夢幻裡。有些被稱為導師的人,其實只是輸送給你一些靈性概念或修行知識的人。他們並沒真的起到導的作用。有的所謂起到了導的作用,不過那是把你從一個夢導向另一個夢,從一個故事導向另一個故事的人。他們給你了新的概念替換了舊的概念,把你懷中的舊故事奪下塞給了你新的故事,這樣的導師並沒真的把你領出夢幻苦海,只是給你了一些新的、暫時的玩具或安慰劑而已。

真能導人出苦海的老師,必須是真正醒來,並時刻和最真實的存在在一起的人。他不能殘留任何他自己的夢,他必須將一切夢破得一乾二淨。即便是以方便幫助人,他必須知道那是有夢生起。他不能被任何夢所罩住,他必須是一個時刻清醒的人。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vo92.html

一念行者信息:
《3》.關於:以“感”應世,以“感”而活.

感知,感覺,感受,感觸,感應,感動,感情,感激,感染,感人,感謝,感想,感悟……親愛的,當你正在經歷這些詞語所描述的生命內容時,把你的意識重點放在“感”這個字上。當你把意識重點放在“感”這個字上,你便超越了所感的內容,而這便是我常說的覺知;由此你便成了生命的主人——覺者。

從某種意義上說,成為覺知,便是成為“感”者——以“感”應世,以“感”而活。以“感”應世,以“感”而活,是我強調的重點,是我宣說的要義處。“感”是心的第一功能,而“受”(感受)、“想”(感想)、“動”(感動)、“情”(感情)、“染”(感染)、“應”(感應)等是“感”的對象,是第二位的。我們要讓心處於它的第一位,而不是顛倒化為第二位。處在第一位的心才處於它的正位,若置於第二位,它則顛倒了。

“感”是咸心——全心的意思,當心回到它自己,它便全了。在它自己的位置上再去工作,再去感知、感覺、感動、感應、感觸等,它便不失自己的全德而走在自己的道上,這符合它的本性。能這樣用心的人便符合心德,便走在本性的道上,這是聖人之路,是智者之用心,一切正知正覺不顛倒者皆應如此用心。

始終處在“感”的位置上,然後去覺察、去瞭解所感的內容,這樣你便是生命的正知正覺者,便是意識的不顛倒者,是正覺人,是正位人,是佛,是諸菩薩大人。能一直處在“感”的位置上,生命便不會顛倒,便不會下正位,便不會成為心的幻象的奴隸。

“感”是心本身,而它的對象——覺、受、想、動等——是它的化身,是它的轉化。不要被它的轉化物奪去它更多的意識能量而忘了它自身。若是這樣,便是無明,便是迷失,便是忘本,便是沉沒於黑茫茫的意識大海,便是墜入夢幻,便是不知主人,便是活而未活者,便是不醒人,便是夢遊者……種種詞彙皆是描述心不在“感”位者。心不在“感”位者便是那樣的人。

親愛的,當你的心在“感”位時,就是我常說的感知、覺知,當你的心在“感”位時,種種以“感”字開頭的詞語或成語皆是相同的意思,皆是同義詞,無有差別。“感”是本,而所感是末,但得本不愁末。感知、感覺、感情、感謝、感受、感動、感化……——所感有來去,所感有變化,而“感”不動也。安住於不動的“感”位,任所感來去變易,生生滅滅。

在“感”位,就是在佛位。能感者就是能覺者。感者是佛,覺者是佛。尋找你心的感,體會你心的感,處於它的感位,在於它的感位,坐於它的感位,如此一來,你便處於正位,你便能夠正覺,如此一來,你便坐於如來座,是佛做佛了。成佛並不難,找到你的真位,坐於你的真位,你便是佛了。

坐佛位便是佛,不坐佛位便是眾生。感知,感覺,感受,感觸,感應,感動,感情,感激,感染,感人,感謝,感想,感悟……當你將心的重點放在“感”上,你便坐於佛位,你便是佛;當你把心的重點放在所感的對象上,你便移向了眾生位,你便是眾生了。

佛與眾生,位置不同而已。在佛位是佛,在眾生位是眾生。在正位是佛,不在正位是眾生;在本位是佛,不在本位是眾生……換用本文的語境說是,在“感”位是佛,不在“感”位是眾生。佛與眾生,心位不同而已,無有其他差別。心在眾生位就是眾生,心在佛位就是佛,心在菩薩位就是菩薩,心在阿修羅位就是阿修羅,心無定位,隨修而定,定在什麼處就是什麼。你能讓你的心自由地選擇它的位置嗎?選擇它的座位嗎?能自由於心,便成真佛。

親愛的,修佛法,隨佛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以“感”應世,就是以“感”而活。來,練習以“感”應世,以“感”而活。讓自己的的心處於“感”位——以此受、想、行、識,以此見、聞、覺、知——以此感受、感想、感動、感知、感覺……感一切心之所有,感一切性之所能。
南無阿彌陀佛,一念行者合十。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4d23f60102yxcd.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光臨,在這邊留言或心裡想說什麼都可以哦♡已啟用留言管理。所有留言都必須經過網誌作者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