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我觀看暫助商連結

【yachak】新人類揚升意識:開悟旅記(一~七);關於 種種幻相執著中解放出來

新人類揚升意識:
關於:開悟旅記(全) 
傳導作者:yachak

開悟旅記(一)

開悟和當下

回歸當下是走向開悟的第一步,開悟不是通過你的自我努力來達到的一個頭腦中的預設目標,開悟在某種程度上是對頭腦經驗的不斷破除,在沒有頭腦經驗的干擾下,通過當下開啟大我意識的途徑。開悟不存在於頭腦經驗的累積當中,開悟是自性的自覺覺醒。頭腦需要經歷不斷地受挫和失敗,才會心甘情願安住於當下,因此努力和艱辛來自頭腦而非自性。

頭腦代表著一切二元性的概念化認知、時間過程、受限思維、意識夢境。這些組成了頭腦的幻象。開悟不是要否定二元性,因此它不會無視做人的準則,不會無視因果。而是認識到二元性不是事物的因,因為二元來自一元。在幻象裡面不可能有終極的答案,找到真實只能通過對實相的內在體驗而非頭腦的概念認知,體驗實相是自性本身的一種存在狀態。當意識回歸到當下,才可能有對實相的體驗。一旦擁有對實相的體驗,感官作用之幻就無法再自我欺騙。

時間是阻礙開悟的又一個頭腦詭計,回到當下並不費力氣,你只需要認出頭腦之幻,並從頭腦的圈套中脫離出來。用“尚未開悟”來為自己的行為開脫是頭腦最擅長的詭計。回到當下就是回到我們的覺知中心,而覺知是無需時間的努力過程才能達到的目標,覺知是自性的又一功能,自性是一切顯現的基礎,你不可能創造出這個已有的基礎,而只能是從一切顯現當中去覺知這個隱秘的所在。認出頭腦的時間性詭計,是跳出頭腦邏輯回到當下去覺知自性開悟的必要。

停留在頭腦的思維當中去認識事物的本性,就避免不了經驗主義。一個觀點被確立,意味著就有對立面及被反對的可能性。頭腦的思維類似一個圓環,從任何一點都可以劃出對角線。而開悟的思維運用是“得其環中,以應無窮”,站在圓環的虛空處以便獲得全方位的視野,不去取捨任何固定在圓環中的落點,以便能夠應對隨時出現的具體問題,不落入經驗死角。

在頭腦的思維當中不應該停留過長,超過10秒就有可能落入侷限性。侷限性思維導致受限性的感受和行動,並累積業。因此一個有覺知力的頭腦會力求在10秒之內看清問題和真相,並做出正確判斷和選擇。這是一個完整地學習和體驗過程,完整體驗帶來完整釋放,任何沒有在當下完整體驗的情況,將來都是一個累積的問題包袱。

如果是較複雜的問題需要反覆審視,也要在10秒以後暫停一下,回到當下的無思慮狀態去反觀自己前面的思維有無漏洞和侷限的可能性,有無負面和消極性的思維主導,以及過於簡單武斷的單向思維。從覺知的深度中去培養多維的思維能力,它包含了邏輯、形象、直覺、靈感、感受的綜合運用。

人無法做到沒有一點消極和負面思想,它和我們在意的事情結果有關係,也和情緒反應有關,因此對待消極和負面也不應該評判,而是通過堅定地立足於當下去深刻認識事物,從而消除和平衡二元體驗帶來的得失成敗的執著。通過更深入地覺知頭腦和情緒的連帶關係,將意識和頭腦、情緒甄別出來,逐個擊破。頭腦分析和心靈感受要結合成為一個完整意識,才能將其它被分割的力量逐步收攏回來。

如果不對沉浸於時間劇情的頭腦善加控制,很短時間內頭腦就開始做白日夢,會漫無目的地隨緣產生各種妄念,回憶、猜疑、聯想等等,把我們的心帶入脫離當下的意識夢境當中。開悟的很重要的一個標誌就是不追逐白日夢,不去推動事物的演變,不去抵制事情的發展,不著於任何現象的發生過程,一切順應自然。唯有處於永恆的當下才不會迷失自性,追隨白日夢就會製造幻象。習慣追逐白日夢的頭腦當想停下來的時候發現已經非常困難,這是習慣的力量。幻象本身沒有力量,但是當你很在意的時候就會賦予它力量。

人可以應對的只有當下這一刻,應對好了當下,事物的本性就會簡單明了。活在頭腦幻境當中事物的本性就會複雜多變。完整的覺知帶來完整的體驗,而活在夢境頭腦將無法保持完整。念頭經不起肆意放縱和故意阻攔,只能通過覺知其虛幻本性才可能獲得解脫。當下就是一個持續的存在狀態,它包含了運動也包含了靜止,沒有一刻顯現相同。開悟不是想像中維持一個永遠寂靜狀態,而是“靜躁兩無關”的圓融狀態,覺知穩定地納入到對動靜的本性認知當中,其中沒有頭腦的追求和排斥動機在裡面,這是自性本有的智慧。

回到當下需要的心理條件是不否定、不抗拒、不恐懼、不評判。不否定就是要接納當下所發生的一切,如果否認自己的真實狀態,就落入了頭腦的另一個極端。抗拒也是一樣,抗拒的結果就是逃避,頭腦會試圖逃避現實而為自己合理化。接納現實是放下頭腦的唯一途徑,否認和抗拒都會強化頭腦的自欺作用。不放下頭腦經驗,真正的臣服就不會到來。

恐懼對於缺乏經驗、自信心不夠的人很難避免,但是對恐懼不產生新的恐懼就是一個接納自己的過程。接納自己的恐懼才能面對真相,看清恐懼的根源以及恐懼的本質,才能逐漸耗盡它們的影響力。面對恐懼最好的辦法就是立足於當下去獲得自性的支持,唯有自性才有可能讓一個人源源不斷獲得力量去承當,並看穿恐懼的假象。在開悟裡面,自我臣服於更高的力量,頭腦臣服於當下,因此沒有不可以被轉化的事物。

恐懼也和自我感有關,過度的“自我動機”和“自我關注”都會帶來恐懼,所以沒有“自我”就不會有恐懼。頭腦最大的恐懼來自害怕臣服,認清頭腦的所有可能動機都來自頭腦對臣服的抵抗,一旦有抵抗就無法真正打敗恐懼。看到頭腦的自我分裂傾向:一部分處於恐懼,一部分想抵抗恐懼,就能回到正確的覺知當中。而評判同樣來自頭腦對自身的譴責和評價,它不符合自性的平等,因此也是自我分裂的一部分。

通過不斷地自我激勵可獲得信心,通過對頭腦重新編程會改變頭腦的習慣,但最終需要立足在覺知當中平衡、消除自我感,這是在通往開悟的道路上掃清障礙的關鍵性心靈工作。當頭腦無路可循、自我感消失——剛開始可能是很掙扎的一件事,但又是最值得擁有的一種內在體驗。失去孤立的自我感你就開始擁有一切。

回到當下另外一個心理條件就是保持心靈的敞開、放鬆、自然不刻意。如果不能敞開就會製造緊張,如果刻意就變成一種頭腦的動機行為,只會更深地陷入頭腦。從靜的狀態開始練習覺知,慢慢擴大到任何時候都保持覺知,把回到當下看成一種自然地休息和靜心,如果錯過了覺知也不要去追悔,更不要用頭腦去尋找一個記憶中的“覺知”。而是再次立足於當下放鬆下來,釋放掉頭腦的思慮狀態,覺知就會自動現前。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開悟旅記(二)

開悟和力量

有些人練習覺知很久也沒有太大的進步,這裡的原因一種是覺知的力量不夠,不能徹斷頭腦的思維活動,把頭腦的識別能力當做覺知。真正的覺知是一種來自意識深處的力量,頭腦的識別如尋找、等待、回味、分別、描述都屬於頭腦的經驗領域而非覺知。當頭腦處在它的慣性當中無法自拔,就需要用覺知的利劍毫不猶豫地當下斬斷它。但是時機也是很重要的,必須在頭腦鬆懈、意識清明的瞬間才能找到機會,時機不對刻意去做就會製造衝突,力量不足也無法從根源上斬斷這些思維活動。

識別需要有一個識別的對象,但是覺知是無選擇的。在識別裡面只有一種單一意識,有覺知以後同時存在兩種意識,一是表層的頭腦活動,二是背景中對頭腦活動的覺察。剛開始頭腦活動為實,覺知意識為虛,覺知容易被頭腦帶著跑。等到覺知力增強的時候,實虛對比就會反過來,無論頭腦怎麼活躍都無法失去覺知意識。覺知成為主體,頭腦成為背景,頭腦的虛幻本性就可以被直接認識。如果有必要讓頭腦放空,那就使出覺知的利劍讓它頓時歇息下來。

覺知屬於體驗範疇,在覺知裡面無法升起好惡分別,但是能夠明確地意識到頭腦的經驗行為,並和頭腦保持著一定距離。假如已經失去這份對頭腦的距離感,就已經是處在頭腦的識別當中,沒有了覺知。雖然覺知徹斷了頭腦的思維活動,但是其慣性仍在,妄想和妄念還會不時出現,這時候就必須對其持續保持著覺知狀態,警覺再次陷入頭腦經驗的危險;或者讓頭腦慢慢安靜下來,等待機會再次提升覺知的敏銳度。

第二種原因是有一定覺知能力,但只有形式沒有悟性,慧力不夠,對事物缺乏深入理解和深刻認識。所以無法改變自己長期形成的思想模式和行為習慣。一個人在生活中學習覺知的時候,首先要有一個“覺”的目的然後才是一個“知”的意識,“覺”代表悟性和理解,理解越深刻悟性就越好,結合生活實際就變成一種智慧,智慧本身是一種力量,正是這種力量能夠消除長期形成的習慣模式。覺知的本意也是為了獲得覺悟,解除思想困惑,開發靈性潛能。

一個人應該牢記世界和人生的真相,把它們深深地印刻到大腦裡面。認識到世界並非真實,因此不能對世間的一切現象產生迷戀和執著,而是要深入到根源去認識事物,這就需要發展足夠的覺知能力。人生則是一連串的夢幻泡沫,一個破了再升起一個,但是沒有一個泡沫能長久地存在。因而做夢不可能帶來真實的滿足。唯有通過回到自性去體驗實相,脫離幻相的掌控,才可能獲得永恆不變的安樂和滿足。

當我們說一個人靈性較高時指的是他內在的靈性能量比較多,所以他有源源不斷地內在力量。靈性能量是任何科學儀器都無法測量其重量、但是卻可以改變物質屬性的力量。靈性能量有其智能,在不同的使用層面有不同能力,最主要表現為三個能力,慧力、解脫力、控制力。

一個因達到自性而開悟的人擁有飽和的靈性能量,他不需要像一般人那樣費盡心思去捕捉靈感,或者進入冥想狀態才能感受到靈性能量。他的能量體已經吸收著足夠飽和的靈性能量,和外在的能量場也是相通的,隨時可以調用和補充。這些靈性能量使他能夠去恰當地運用慧力,智慧地處理問題,做事當機立斷不會猶猶豫豫;運用解脫力消除煩惱及負能量干擾;運用控制力控制感官、淨化身體。

要培養慧力只能通過覺知的手段,對我們的頭腦進行重新編程,瞭解頭腦的運作規律,消除過去教育和環境影響帶來的負面作用。慧力的深度代表和宇宙能量的溝通程度,所以當它的能量很充沛時會改變大腦的功能,融合了左右腦,並清理後腦的負面記憶,從額頭的中心直接看到事物的真實狀態。任何負面和消極的、侷限性的偏執思想,都無法通過這雙慧眼而再次成為頭腦的累積經驗。

解脫力是從痛苦煩惱情緒中解脫出來的能力,以及在不利於自身的能量場中自我保護和防禦的能力。我們對情感痛苦和情緒的感受主要集中在心臟部位,眾多的情緒感受也流動在心輪的支脈當中。一個通透的、儲備了大量靈性能量的心輪就像一個太陽一樣持續散發著光和熱,任何情緒的感受都無法隱藏、停留,情緒的能量會被轉化、蛻變為更高頻的平和能量。這種解脫力量也能穿透周圍的物理環境,對自身形成一個保護場。帶給靠近這種能量的人一個釋放心靈負擔的機會。

當我們的心輪沒有這麼強大靈量的時候,對待痛苦的情緒首先有一個接納的過程,其次是從忍耐中獲得轉化的能力,這種耐力是解脫力的基礎。忍耐不是要壓抑,而是要通過慧力的協助來主動地承當挑戰。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要經歷不斷地情緒挑戰,這裡面最根本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心輪的打開,因為情緒都堵塞在心輪的氣脈裡面,清理的時候會造成反覆的情緒起伏。一個清理過的心輪會變得越來越敞開和明亮,逐步感受到來自自性的光輝,也會改變我們對事物的看法。暫時地受苦忍耐僅僅是將來獲得永恆瑰寶的條件。

控制力是對身體感官六根的控制能力。其中主要體現在我們對生命力精氣的把握,它來自於天地陰陽和合的能量。這種精氣也是一種精微能量,能夠淨化身體的五臟六腑和氣脈,淨化過的五臟六腑會散發出檀香味、蘭花香、清香。不僅對身體內部的健康運行很有必要,而且精氣運行於全身氣脈當中,讓人能夠從身體的沉重中脫離出來,感受到不受物質阻隔的精微身體的存在。

精氣可以說是一種天生而來的生命力,它擁有調和陰陽,平衡四大的功能。人的生命力經由後天慾望不斷從六根對六塵的追逐中消耗掉。如眼根著迷於形色,耳根著迷於音聲,舌根著迷於味道,意根著迷於思想。但是在我們的一般身體狀態下常常不以為然,因為對身體內的精微能量沒有覺知。只有當精微能量充實到一定程度,人才會產生對精微能量的覺知,自覺感受到控制好六根的重要性。它也會知道自己保護自己,不讓它的能量處在不斷流失的狀態當中。

當它足夠強大的時候,可以淨化過去生在身體中遺留的創傷,對生存、性、兩性情感的恐懼和依賴性會大大減弱。通過氣脈運行可以控制呼吸、脈搏和心跳的速率,讓肉身也可以達到一個較高的振動狀態。在較高的振動狀態,身心才能感受到喜樂的深深滿足。所以一個達到較高頻率狀態的人,會渴望不斷增強他的靈性能量,能量降低則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

對精氣能量的培養以寡慾清淨為主,唯有清淨才能感通陰陽,交感成為能量體可以吸收的一部分。陰陽能量會使身體更敏感,性情更柔順。因此剛開始必須對自己的生活環境、人群交往有一定的保護意識,以免受到不必要的干擾。瞭解自己的身體需求,對飲食、訓練規律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在生活當中啟用六根交感六塵的時候不能沉浸太久。

這些精氣能量也可以轉化為更高的靈性能量。一個人的陰氣過重、四大不調、特殊癖好其實和缺乏精氣能量有關。精氣的衰微不利於對於自性的證悟,會增加精神負擔,性格變軟弱,降低覺知的敏銳度。因此年齡較大和身體較弱的人應該以清靜、培養精氣為主,覺知為輔;精力較好、頭腦活躍的人應以覺知為主,清靜為輔。只要方法正確並持之以恆,在較短時間就可以看到進步。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開悟旅記(三)

開悟和臣服

臣服和智性相比是屬於陰性和情感化的一面,而且這種情感帶有神聖色彩,讓人和神性聯繫起來。有時候我們可以用智性來處理問題,有時候卻很難,畢竟人都有情感。遇到難以克服的情感,比如生氣、憎恨、嫉妒和受傷,最需要的還是臣服的心態。臣服意味著願意去承當生命中出現的一切看似不公和委屈。這樣才能更進一步去發現這裡面需要瞭解和學習的秘密所在,最終從情感和智性上都可以超越它。

臣服也是達到自我認知的一種手段,在臣服裡面我們可以保持客觀,防止頭腦的自大和偏執,防止情緒化反應。能夠接納一切不同於己的觀點,也能接納別人的缺點表現。遇到問題不能習慣從外在去尋找原因,因為那不是最根本的解決之道。如果一個人總是從自己身上尋找原因,那他的心靈受限就會越來越少。

臣服在根本意義上是和我們內在神性建立一個連結。神性也許是我們對本有自性賦予的最美好的情感象徵,通過對神性的意識和覺悟可以培養這種超越於世俗之上的情感。這並非完全來自於有神論宗教,實際上一個人通過擁有一些免於自私和佔有的情感特質就能體驗這種內在的神聖感。這種神聖感顯然是一種自性的獨特魅力所在,通過這種魅力心靈被吸引到自性的本源上,建立起一種內在的情感紐帶。

修行很長時間也沒有看到很大的改變,原因可能是多種多樣的,但最主要的問題在於沒有被真理吸入。靈性上的提升可以理解為一個神聖吸入過程,這個吸入也意味著和你內在神性結合的開始。假如你對這個神性毫無意識甚至也不渴望,那不管在表面上怎麼做功,都不會有成就的可能。你可能很害怕失去自我所抓取的一切生活事務,但其實只要你放下一切臣服內在神性,你對生活現狀會有重新的認識。

一個人不必要經歷長時間的門外磨蹭才能進入到提升的通道當中。只要這種渴望並非來自暫時受苦的逃避和解除一時痛苦的訴求,而是源於你對世俗生活的“捨棄”累積到一個能產生終極渴望的點,這個點就是一種潛在的靈魂回歸本源的渴望。這是渴望真理的點,當一個人願意融入真理,意味著他已經準備好臣服。他的神性就會接管,將他的整個身心吸入到真理的體驗領域。

靈性體驗會帶入深刻地自我重塑過程,這種重塑是即時的非經驗主義的。知識層面對人格和心智的影響非常有限,即使你讀懂了所有的靈性著作,也不代表你掌握了真理。能徹底改變人格和心智的方式,唯有神聖結合帶來的深入體驗。在這裡你中斷了世俗生活的表層經驗,放下一切無關的掛慮,暫時從時間之夢中跳脫出來。你把你的意識放入到一個極其深邃的空間,這個空間不僅僅是靜謐更是一種陌生感。在這裡你什麼都做不了,所以最好也不要強迫自己做任何事。靜靜地體驗和感受就是內在臣服的開始。

一旦這種結合開始就永遠不會停止,你會不斷地穿越一個又一個界面。直到你穿越這個時空隧道到達另一個界面,或者說你完全被這個體驗吸收掉你才會“清醒”過來,象正常人一樣運用智力和判斷。一旦你“清醒”過來,你的知覺、感受和頭腦將會不同,事物變得更清晰明亮。

每一個過程都有辛苦的一面,對身體而言意味著疲勞和不斷適應更高的能量狀態。對大腦而言意味著重新格式化的時間中止狀態。但是它也會帶來很高的理解和悟性,頭腦對周圍而言可能是不清醒的,但對靈性卻異常敏銳。它也不斷地微調著你對於修行整個過程的錯誤認識和理解。

很多你過去一直懸而未決的事情都是在這些提升過後,自然而然化解的。比如我們難以克服的身體業力、家庭業力、生存業力、情感業力等等,這些問題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難在於當你的意識和頻率處在一個較低層面,克服它們是非常困難而辛苦的,當你遠遠高於它們所在的頻率,它們就無法再和你產生共鳴。原來你一直害怕的事情,你以為失去會讓你很痛苦。但是恰恰相反,當你信任神性的接管,你會感覺到自由和輕鬆了很多。你知道一切都會安排得恰好。

大多數人都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處理生活中的具體問題上,未必就是最好的方式。把主要精力放在臣服自己的內在,建立和內在神聖地結合,外在問題反倒更容易解決。既然宇宙的神聖計畫是讓人從虛幻生活中醒覺過來,那還不如一開始就不要痴迷於遊戲本身,而依賴本源和神性完全可以解決任何可能遇到的問題。把自己無法克服的問題完全交給祂,顯然是最理想的方式。

儘管在提升過程中因不斷抖落的業力包袱而帶來許多挑戰和考驗,但畢竟它們都是暫時的。只要你的意識不偏離方向,就不可能再迷失其中,也會迅速地恢復過來。在提升的那幾年是個人喜樂最多的幾年,喜樂以指數式地不斷增長,一旦進入新的體驗舊有的體驗就會被釋放,不斷地超越卻沒有任何業的累積,一直感覺進入到喜樂的海洋為止。

隨著開悟帶來的巨大平衡,那種喜樂作為痛苦的對立面會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超乎理解的平和狀態。這種狀態既不是痛苦也不是快樂,在本質上再無可能因“自我關注”而跌入痛苦的範疇,但是和快樂相比它比快樂更“快樂”。因為快樂有消失的時候,而這種平和卻永遠不會。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開悟旅記(四)

開悟和臨在

臨在是我們和生命、存在融為一體的感受。通過臨在,我們可以在很短的時間跨越從物質到精神、從精神到靈性的過程。臨在就像存在打開的一盞燈,所到之處萬物都因其光輝而感到眩暈。這種對光輝的切實感受就是一種臨在。如果說臣服是人格的吸入過程,臨在就是靈性的返照狀態。在這裡靈性通過臨在媒介而到達物質層面,並試圖融合物質和靈性的巨大鴻溝。人不需要通過死亡才有機會體驗靈性世界,通過臨在也可以在肉身中體驗靈性眾生的不同意識狀態。

在不同的臨在裡面隱含著不同的氣息,它可能是寧靜悠遠,可能是仁慈喜悅,可能是神聖莊重。臨在是你的生命獲得提升的一個重要起步階段,你會是第一次體會到沒有痛苦和死亡的實相是個什麼樣子,永恆意味著什麼,真愛意味著什麼。你對物質、聲音、色彩、味覺的認識將不再停留於感官經驗。它們具有可變性,你會發展你的精微感官重新認識一切。臨在是個重要的從體驗中獲得知識的過程。

人人渴望的幸福都可以從靈性世界中獲得,不需要依賴物質條件。臨在就是從當下獲得的即刻滿足。靈性滿足和物質現實並非遙遠,是我們的心智狀態阻隔了它。和靈性世界相比,人世的幸福體驗類似於靈性世界一滴水的影子。臨在不像物質層面那種運作方式,需要耗費精神、努力奮鬥才能獲得成功。臨在是相反的道路,通過你對存在的臣服和奉獻,靈性世界的通道就會自然地打開。因為臨在是如此地柔軟,就像水流和花朵一樣,所以任何過度的用力都可能扭曲或摧毀它。有時它也像高山和大地一樣,堅韌和包容。所以它需要考驗你的忍耐和信心。臨在似乎和大自然的韻律更接近,和大自然的元素同生共長。但是也有一點不同,它帶有某種神秘和清醒的夢幻感。

我們每一天都可以嘗試臨在,你放下的東西越多臨在就越容易到來。首先你要放下你的身體以及所有關於身體的事情,你對這件暫時的肉體外套太過看重只會把你深深陷入物質層面。其次你要放下頭腦以及所有關於頭腦的事情,你太過把頭腦當一回事,總是讓它喋喋不休會讓你困在思想的囚籠裡面。再次你要放下你的心,心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但卻沒有任何形態是真實永恆的。最後你連要放下的想法也放下了,此刻你就是臨在的。

通過臨在,我們可以認識超然於物質之上的“我”,有時候我們叫他高我。把高我認同為一個不同於自己的角色,或者另外一個高等生命體顯然是錯誤的想法。高我是我們的靈在不同靈性世界的體驗狀態,它同時共存在一個所有維度的連接點上。溝通高我其實就是溝通其它靈性世界,是獲得靈性潛力的一個方法。只是因為你和你自己的潛力連接得如此微弱,你才會覺得所謂高我的聲音是來自別處。當你的體驗是以物質層面為主,你是個人類;當你的體驗是以靈性層面為主,你就是高我,現在的“你”只是你的一件物質外套和載具。

臨在就是讓你去成為真正的你自己,發現你的偉大和浩瀚、你的靈秀和智慧,你的本來面目。從身體和人格的認同中解脫出來。臨在是你的生命融入神性光輝的一種表現。臨在可能發生在任何時候,不管你對它的體驗有多長或者是否穩定,它都是一個重要的靈性指標。靈魂迷失在物質界和物質身體當中的狀態,就像被雲靄遮住的天空,但是總有那麼一刻,自性的光輝從雲層的縫隙中透射出來。我們需要的就是類似的經驗,以便作為再次進入和萬物融為一體的嘗試。

臨在雖不是開悟,也非得道,但通過臨在我們可以找到更多靈感來闡釋靈性,來解讀人世。通過自身的臨在體驗來分享靈性,帶給他人一些臨在的啟迪和存在的感受。當一個人對臨在還沒有十足把握的時候,正面的詞彙可以給他幫助:平衡、平和、安定;放鬆、放下、臣服;專注、安住、回歸;釋放、融合、無限。

臨在是全心全意地停留在當下這一刻,在這一刻沒有自我的產生,因此沒有任何憂思存在。沒有頭腦,所以沒有任何目標要達到。在當下的一刻往往是創造的一刻,多少偉大的詩歌、藝術作品在臨在中被創造出來,讓人一瞥永恆的瞬間。創造力意味著當下沒有一種重複而令人生厭的慣性力量,把人拉入生活陳腐的窠臼。所以臨在是個不斷發現新生命、新感受、新體驗的過程。

對我們一般人而言,臨在更多要求的是持續地處在創造性的流動當中,而不一定是為了創造什麼東西。僅僅就是瞭解和體驗,而不是急著去描述和定義它。這樣,臨在的力量沒有被消耗掉,它會持續地流動直到回到原點,並帶著更為強大的動力再次襲來。它也會越來越渾厚,讓整個存在都可以變成一種混沌之舞,自由表達生命的神秘、靈動和喜樂。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開悟旅記(五)

開悟和三昧

三昧也叫三摩地,三摩地和開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從見性到證悟,開悟的全部過程都是在三摩地裡逐步完成的。開悟要求三摩地的圓滿,三摩地不圓滿就不會有證悟自性的可能。開悟首先需要見性,見性不需要很高的三摩地,只要你能夠認出你的本然狀態。大部分的見性都發生在三摩地修習當中,只有少部分是借助外力的作用。還有一種方式是兩者同時發生的。

沒有三摩地的開悟是頭腦上的開悟,僅有三摩地而沒有覺悟也不是真正開悟。開悟是意識契合到真理的絕對領域帶來的根本轉變。要讓意識契入絕對的領域,任何相對的事物都要在三摩地當中平衡、相容或停止。有句話說,你就是遮蓋住你的神性的面紗,除非你不再升起任何作用,面紗就不會揭開。

見性的狀態值得用一個章節來專門描述,見性最大的意義在於找到了通往自性的道路,但是達到自性仍有一段旅程。要讓這種“見”達到成熟穩定必須依賴三摩地的修習,讓那些有礙於“見”的事物消融,否則絕無可能和自性融為一體。在見性的最初,自性就像清晨初升的太陽,還不能夠驅除大地的寒氣;或者如太陽躲在雲靄中半隱半現的狀態,它的輪廓是模糊難辨的。

三摩地是心專注在某種意識境界中形成的固著性。有些人可能從一開始就進入三摩地的修習,有些人則是從見性後開始。但不管哪一種方式,都需要在正確和科學的方式引導下,這樣所花時間就不會很長。但是仍然會有很多人停留在三摩地的某個層次,直到生命結束也沒有開悟。所以悟性和修習用功要平衡發展,擁有“見地”也就是正確的靈性觀念才會得到最好的結果。

開悟和三摩地的根本不同在於,在三摩地裡面有進和出的過程,也許在三摩地裡面會有一些開悟的體驗,但是隨著三摩地的消失,體驗也會消失。但是開悟沒有進和出的對立,因為開悟是達到了你的自性,而自性是超然於一切對立的,它的狀態是永遠不會變的。在修習過程中很重要一點,就是你必須去體驗和認出那個始終不變的東西是什麼。

有些人可以一次性靜坐好幾個小時,並不代表他們已經進入到三摩地的境界當中。妄念是影響進入三摩地的主要因素,假如一個人平時的慾望較多,這種慾望的動力就會形成一種揮之不去的頭腦執念。或者一個人平時太沉迷說話、評論是非,想要頭腦安靜也會非常困難。有些人似乎很努力用功,但是在生活中並沒有正確處理好關係,導致形成某些情緒上的壓抑和憤怒,這些壓抑和憤怒也會形成妄念。還有些人以為自己頭腦很安靜,其實大部分時間都在昏昏欲睡,失去了覺知的意識,這顯然不是什麼三摩地。

除此之外,頭腦的自然慣性就決定了征服頭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平常就需要對頭腦持續地保持覺知,在生活中注意保持平衡,遇到問題不逃避、努力從至高的角度處理之;然後帶著放下一切的精神進入修習才有可能獲得成功。有些人喜歡把問題帶到修習當中去思考和處理,這樣用來體驗三摩地和覺悟自性的時間就很少,實則是對資源的浪費。

有些已經體驗到三摩地較高層次的人,可以利用三摩地發展某些特殊能力,比如靈視、出體、長時間不進食、讓身體飄到空中,甚至一些秘法的修行者可以將自己的身體觀想成神邸的形象。這些都不代表靈性上的高級,和開悟也沒有任何關係。開悟和解脫幻相有關,想讓一個人捨棄一塊普通的石頭很容易,捨棄一塊質地奇特的石頭卻很困難。作為幻相中的幻相,神秘能力容易迷惑世人的眼睛,讓人心變得貪婪執著。幻術不可能用來達成更高靈性狀態的條件,更不能讓人開悟。

除非這種能力是自然到來的,並正確地用在靈性服務的目的上才會有助於開悟。對幻相的執迷是人的普遍心理,神奇的高級幻相更是讓人心生嚮往。這也就是為什麼有人可以待在某種境界裡很長時間的原因,因為他沒有放下這種境界的意願,他著迷於這種境界帶給他的微妙滿足。沒有準備好放下一切,因此那個絕對的真理無法向他顯現。

開悟也有它的特殊能力,但開悟的能力更主要和解除別人的心靈限制、為他人播撒開悟的種子有關。三摩地的不同層次,可以依據入定所需時間、費力程度、身心解離狀態來簡單劃分。

初步的三摩地,通常需要二十分鐘左右才會進入狀態,有一個調適身心的過程。比如調整呼吸、觀照念頭、平復情緒、等待時機等等,所以它不是每一次都可以達到最佳的入定狀態。但如果達到最佳狀態,它的呼吸就會變得非常平穩,微細得幾乎感覺不到。頭腦進入到無妄想的清明狀態,但時不時還會有一兩個妄念的出現。這種入定最大的變化是身體的粗重性將完全消失,感覺不到身體的存在。有一種光明由內而外地散發出來。

較好的三摩地,通常會在幾分鐘之內進入狀態,不需要很多的調適過程。在入定當中心跳、呼吸、脈搏都會暫時停止,有著極其強烈的光明和定境感受。但這種光明和定境需要用心地維持才能保持較長時間,不然就會退失。這種入定最大的變化是,不僅身體的粗重性感受不到,而且關於心理上任何細微情緒感受也會消失。身體帶來的任何情緒和不適感彷彿像一層皮脫落了一般。見性非常需要這樣的沒有身體和情緒干擾的狀態,它有利於讓本然自性呈現出來。

較高的三摩地,無需努力地在幾秒之內就進入狀態。這種入定不僅具備前面三摩地的特點,而且完全從頭腦的想法中脫離出來,無論頭腦在訴說什麼彷彿都和自己無關,不會引起情緒反應。從一個心理和生理的喜樂狀態逐漸過渡到無苦樂感受的狀態,這種狀態是無慾無求的,也是解脫的。儘管如此它仍然沒有達到圓滿階段,因為它仍然需要依賴呼吸精微能量才能維持這種狀態。

而且它也有一個急需突破的問題,那就是如何讓意識跳出身體完全融入到“一”的領域當中。假如這種融入是以想像力為基礎,那仍然是意識的境界而不是真實的樣貌。所以在這種不斷地意識嘗試想像當中宣告失敗,而只能是靠等待和臣服。在這裡它還有一些微細的努力存在,仍然沒有達到無為之境。

證悟後的三摩地,只需一個意願就進入到三摩地當中,幾乎感覺不到時間過程。在這裡不僅包含著前面三摩地的所有特性,而且處於超然當中,不受一切境界的影響。在這裡心的活動處於寂滅狀態。心是所有行為活動的中樞,是善惡業的倉庫。心的寂滅代表著行為者及行為對象的分別性不存在,心的感受和感受對象的分別性也不存在。因此無論發生什麼都沒有一個作為者,完全是無為的。沒有作為者自然也沒有自我動機,因此是無我的。心一旦寂滅,自性的特性就會一覽無餘。就像晴空中光明朗照的太陽。

在這種無為裡面,所有想要努力和達到目標的慾望動機都無法產生,以及相反的不努力的慾望動機也無法產生。因為心的動力不存在,雖然其微弱慣性存在。不過這些慣性因為沒有主宰者,所以沒有力量。二元對立已經平衡,所以心停止發生作用。一個人證悟時發現自己不管修習和不修習本質都沒有區別,自性不會通過修或不修而有所改變。這會讓他徹底地放鬆下來,所有因目標帶來的緊張感都失去了意義。

這就是無為得道的意思。所以一個證悟的人就是跟隨道的人,而不是跟隨妄想之心的人,他的心無法再產生個人性的動機,他不渴求任何東西。因此他的行為不為一般人所理解,他的行為方式和他人的需求和反應、以及道的自然意願有關。

修習三摩地一段時日,會有各種各樣的感受和境界出現,但是這些都和見性、證悟沒有關係。見性要在無形當中去領悟自性的奧妙,證悟要在無為當中去感受永恆和不變易。只要對暫時的境界中有所追求,就會有迷失的危險。有些隱居山野或長期獨居的人容易在三摩地當中出現很多境界,裡面的內容通常帶有誘惑性和神奇性。這是內在的貪嗔痴引發出來的意識幻境,通常是一種測試和考驗。一般的修習者則不必擔心這個問題,如果你已經學會在生活進程中去認真處理好你的貪嗔痴業力的話,這些障礙就不必要出現在你的三摩地當中。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開悟旅記(六)

開悟和見性

心的本性沒有生和死,不住在任何事物上,象真空一樣並非一個實體。瞭解並實際體驗這個東西就是見性的初步。進一步,體驗到心之本性如如不動,能變化出情感和思想但又不染於這些情感和思想。更進一步,體驗到心之本性是一種無需我之作用的本然狀態,在本然裡也沒有一個“我”的存在。最後,心之本性無內無外,無有中心。認識到萬物的本性和心之本性是同一個東西,認知和認知對象也是同一個東西。二元對立是一個假象。

唯一的我就是心之本性的真常我,執著於變化的心有一個“我”的實體就產生了小我。小我活在幻相的爭鬥裡,努力維護自身的存在感,努力帶來掙扎的痛苦。只有小我會痛苦,真我從來不痛苦。深刻認識這個問題是見性的基礎,認出小我的機制就能認出本性的實質。只要能認識和體驗心的本性,就有機會從生死輪轉的假象中解脫出來。人心最害怕的是生死輪轉帶來的各種受苦,見性不僅僅是為了結束受苦,也是為了認識、體驗和融入真我。

心代表的是我們的心智能力,包括思想和情感兩個部分。頭腦是運用思想的工具,基於固定的思想形態,頭腦無論怎麼思考它都受限於這個思想模式。情感也是如此,基於固定的情感形態,不管理智怎麼告訴它什麼是正確,它也仍然脫離不了習慣性的反應。能徹底改變心智的不是心智本身的努力,而是自性的引導。通過認識和體驗心之本性,可以轉化那些沒有和本性和諧一致的心智模式,這不是立即否定心的狀態,而是讓心成為反映本性的一個誠實渠道。

為了感受到我們的自性,心要在善惡的天平上獲得平衡。不去助長小我習性,不傾向於任何一個極端,對一切心智二元保持神聖漠然態度。關注無常的心智,心的模式就越得以鞏固。通過正向性的自我忘記來消除心智經驗,這樣自性的本然狀態才容易顯露出來。對心智模式的深入覺察能夠打破心智的無意識循環,通過對小我心智的瞭解和探索態度,而非譴責和掩蓋,唯有這樣才可能客觀地認識自己。

在本性當中沒有善惡的分別,一切好壞現象都是平等的顯現。但是心智有思善或思惡的傾向,如果停止思考善惡,則會傾向麻木遲鈍。獲得平衡的關鍵就在於保持在中間,不思善惡,但又沒有失去意識的警覺性,唯有如此才能超越心智製造出來的種種假象,關閉頭腦的引擎。通過覺知來反觀自性。

心的不平衡狀態,不僅受到小我心智的影響,也體現在不斷地向兩個相反方向的自然搖擺當中。比如動久了想靜,靜久了想動。這是一種自然趨勢,要達到一個最佳的平衡,不僅要利用這種趨勢,還要不斷防止心的過度激情和興奮,同時又要避免陷入冷漠和怠惰的消極當中,所以這裡面的平衡非常難以掌握。必須非常用心去體會才有可能。唯有從動和靜的形式當中都能找到一份內在的平衡,才容易進入到自性的安定當中。是自性的光輝讓我們的心進入到一種美好的臨在體驗當中,也是自性的本然讓我們意識到某些細微的偏離狀態,從而能夠去調整它。

關於見性的方法,任何有利於淨化思想和情感並帶來平衡的方式都是可行的,任何增加思想和情感負擔的方式都是有問題的。每個人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方式,只要能夠持續地保持心靈的安穩狀態。沒有明心之前,心處在自己的無明當中,它意識不到自己的本性是永恆的,也是不受任何事物污染的。通過不斷地淨化思想和情感,人會直覺地感受到這樣一個永恆清淨的所在。並願意付出熱情去積極探索它。

見性之前,任何方式都會來到它的一個持續用功的階段。參禪的人參得頭破血流,修煉氣脈的人修得面憔肌瘦。也可能被帶到一個特別考驗人的環境氛圍,讓自己感覺到只能前進而沒有退路。只有在一個可以激發自己全部潛力的地方和處境,才是最有利於獲得成功的機緣保證。安逸和舒適常常是最能麻痺人心的東西;生活的多項選擇也常常讓人有投機的想法。受苦且無退路則讓人想快速地超越它。這種受苦會讓靈性能量得以累積出來,用來突破見性的最後一道藩籬。

見性之後,心就安定下來了。因為沒有地方要去了,只要回到自性就足夠了。見性剛開始並沒有立刻達到無需努力的狀態,見性是從有為到無為的轉變過程。如同保護自己襁褓中的“聖嬰”,仍需處處用心呵護。聖嬰只吃能量食物,只喝功德之水,任何消耗能量的生活方式都要改變,任何為一己私利的行為都可能帶來災禍。整個幻相領域似乎都會來考驗這個“聖嬰”,看他有沒有能力存活下去。對個人來說,就是儘可能獨處和不受外界的誘惑影響,保持內在的清淨安寧。這樣的狀態需要三年左右才會有所增進。

見性的狀態就好像一個人站在山谷面前,內心空曠無比;或者第一次坐飛機處在雲層上面的敞亮感受。見性的感受就是這兩種心境的結合,是大部分時間都會有的感受,不是偶然才有的感受。見性以後不會再讓你回到曾經的各種極端心境當中。

見性是靈性道路上的一個成就。見性的人已經瞭解了實相,以及如何達到實相,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去圓滿它。見性會帶給人格深層次的影響:如果你過去很膽小,你會變得勇敢;如果你過去很拘謹,你會很願意敞開心靈;如果你過去沒自信,你會變得很有信心;如果你過去很暴躁,你也會變得溫順。習氣往往都是低頻的事物,無法在高頻的意識狀態裡存活,所以見性其實是很重要的半自動內化過程。一旦見性,很多過去的複雜心態和庸常心理都會日漸消融,這是自性的引導作用。

見性不是終點,而是開啟了新的提升之旅。見性是開悟的起點,但見還不等於用,只有可以運用自性的力量解決煩惱的根源才算是成熟的表現。生活是永無止境的,並不會因為環境改變、暫時入定、死亡到來就可以結束,因此不解決煩惱的根源就不能保證不再有煩惱的出現,就不可能恰當地處理生活問題。也不會達到最終的圓滿,即超越輪迴。

從見性到證悟,同樣需要經歷阿羅漢的成熟過程,阿羅漢的修行過程被認為是只為自己解脫的修行。在經歷證悟之前,阿羅漢的修行目標其實就是每個人的目標,是必然要經歷的過程。沒有經歷過阿羅漢的解脫,不可能成就在世間生活的解脫。阿羅漢的證悟需要經歷捨棄、離欲、斷愛、滅盡的階段。

從更圓滿的靈性觀點來看,離欲斷愛不一定要離開世間生活,它只是心不再陷入無明的貪念。滅盡並不能代表結束生死,因為心只是暫時處於止息狀態。捨棄也沒有什麼可以捨棄的東西,假如萬法的本質是空的,生死並無真實的存在,就沒有真實的束縛和解脫,所有也沒有可以捨棄的東西。而只有達到了本性的證悟,認識了心的虛妄,才會理解其中的微妙。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開悟旅記(七)

開悟和得道

得道的人智慧玄妙,他善於把握全局,思想深邃可以讓人體會到不同的層次。這種能力同樣可以用在對人心的瞭解和事實真相的洞悉上。任何問題在他眼裡都不是問題,任何心靈困惑都可以迎刃而解,這種自信皆因他已經掌握了根本智慧的緣故。而這個根本智慧則來源於見性和對道的參透。

世間存在各種各樣的道,技藝之道、學問之道、政之道、商之道、生存之道、做人之道,這些道的存在隱含著有一種普遍的規律和法則運作存在,唯有遵循這些規律和法則才能推動事物的成熟和成功。這些道看似不同,其實都源於同一個道。那就是所有世間道之母,即無形大道。

所有的道都是由這個無形大道衍生而來,無形大道是根,世間道是枝葉。掌握了根就可以說掌握了所有世間道的規律和法則。足不出戶而知天下,這不是沒有可能的,但這不是通過上網搜索而是心性對大道的把握。能做到儘可能掌握所有世間的道,一個人也許最終也會回歸大道。但這種路線不僅過於漫長也不符合實際。最可行而實際的方法就是先瞭解無形大道,其它就自然而然地一通百通。

無形大道不是要去瞭解外部的宇宙世界,而是從內部的宇宙世界先行瞭解。人體內部就蘊含著天地之間的運行法則和規律。人有不同層次的粗濁體和精微體,它們和宇宙維度也是彼此相連的。通過瞭解自己的內在本性也就瞭解了生命的緣起和意義,瞭解了道也就瞭解了宇宙的運作法則。

世間的道都是有據可依的,而大道是無依無據,不是靠一般的認識方法。所有世間的道都是有為之法,有人為的作用也有自然法則的運用。唯獨無形大道是無為之法、道法自然。人循道就是自然,人不循道就是不自然。在這裡沒有個人的主觀認為和思量餘地。人在道中臣服於道就是道法自然,其中不強調個人意志而起作用,就是行無為之法。

道法自然,看似容易其實很難。對喜歡的人事物想多佔有一點,這不是自然,而是貪慾;對不喜歡的人事物想怨恨打擊,這不是自然,而是嗔念;對人事物的認知愚鈍,顛倒妄想,明知不對也不願放手。這也不是自然,而是痴情。只要有貪嗔痴的想法就有不自然,就不符合道。徹底淨化掉這些不自然就是得道的表現。

無為不是不作為,而是順應自然而為,即便在作為當中也是保持無為的心態。無為的完整理解應該是無為無不為。無形大道滋養萬物,屬於無所不為,但在這種滋養過程當中卻是自然無為的,沒有什麼好壞多寡的差別。人的行為圍繞著“我”和“我的”為中心而展開,這是屬於有為;想讓自我感變得更強大更有吸引力,這是屬於有為;把得道看成異於自身,追求一個理想中的境界,這屬於有為。有一個作為者就有一個相對事物的產生,就有失道的危險。因為大道是無為的,得道也是不著於一切行為的。

從修證的角度看得道,當修到無有可修、無有可證、無須努力的時候才是證道。這意味著那個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的本質已經完全顯露了出來。這個本質當然不是你修出來的,無有可修的實體,修不會增加,不修不會減少。如果還有一個目標要去努力就是自設限制了。從此道力就可以不費力地日漸增長。

如同一個人終於登到山頂,已經沒有目標要去征服了,接下來只能是放鬆休息了。一個人從學校畢業,自然所有過往辛酸都一掃而盡,書本知識也可以扔棄了。得道以後就是如此灑脫自在。但這種灑脫是有條件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道的內在法則是不可不遵守的。

道是怎麼一種感受?每個生命都活在道當中,每一刻都在使用道,但卻不知道它的存在。道無處不在,無所不是,所以古人說:“道在屎溺”。但是道又如同神性一樣是不受污染的。道的無形無相和有形有相的物質濁界混合在一起,和精微能量界混合在一起,和心所處的因果界混合在一起,可以說道是混沌的合一不分。超出了有和無的心智概念,既是同一又不是一樣。心言路絕、言語道斷,無法用語言完整表達出來。

一個得道之人就是證悟其本來面目的自然人。所以禪宗有一句話“餓了吃飯,困了睡覺”,它不是教人無所事事,而是要回歸自然,做個自然人。不要去想成為某某人,不要去製造不自然的慾念和煩惱。道是樸素的、無慾無求的,一切人為的欲求和它毫不相干。但是為了成為自然人,求道的慾望一定是首先存在的。作為正常人,也需要一點物質和精神的平衡。

多數人只能從外在表現來判定一個人是否得道。得道的人極其普通又不平凡。假如你把他看成普通人,他顯現給你的樣子就是普通的;假如你看到的是不平凡,他也確實如其所是。好像一塊普通石頭,沒有敲開之前永遠不知道里面可能藏著寶玉。對其普通之內的不平凡,正是一顆明亮的道心,只有細細觀察才能有所體會。

帶著恭敬的心接近這種道心,就會獲得靈性的好處。對道心的恭敬其實也是對道本身的恭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不僅僅是對得道者,對求道者同樣適用。對道的恭敬可以獲得更多的靈性幫助,對道的藐視不恭會失去很多助緣。對道心的虔誠奉獻和服務則會加快自己的悟道進程。得道者也未必是十全十美的,因而也不必對他產生過多期望和個人崇拜。

從表面看,有道的人是各有各的性情特質,無法從外在來評斷一個人。古人說得道的人額頭髮亮、貌悴骨剛,也有說神氣清奇、圓滿端莊。不同的角度完全得出不同的觀點。但其實如果他原來是個出家人或修道人,他一定帶有佛家或道家的氣質。如果他過去是農民,他就仍是農民的氣質,過去是商人,就仍是商人的氣質。在國王和乞丐裡面同樣都有過得道的人。得道的人不會為任何人而改變他自己的外在狀態,他可以說是完全地做他自己。

自得其樂、滿足已經擁有的,不把外在的標準當做什麼值得關注的事。在他眼中駝子也是一個完美的駝子,侏儒也是一個完美的侏儒,無需再去刻意地改變自己。得道者的普通甚至比剛學道的人更不容易引人注目,正是因為他沒有一個想要去征服和成為什麼的慾望。如果一個天神從他面前經過,他也只是欣賞一下,如果一個佛陀從他面前經過,他也只是讚嘆一下。但是內心從來不會去想成為任何人。一個身體發光的天神和一個儀態優雅的佛陀,在他眼中和普通人一樣是平等的。

得道之人的內心看起來難以揣測,一切又好像剛剛好的與萬物相宜。其實他只是簡單地遵循自然無為,不強求、不造作、以曲而全,所以不為平常心智理解。不爭搶、不立異、和光同塵,接納所有對立面。但這種無為不是回到善惡不分的愚鈍當中,只是看起來愚鈍,實則是大智若愚。這種智慧讓他能夠避開其他人的干擾和麻煩。但是需要行動的時候他也不會猶豫不決。

在得道人眼裡,隱居市井默默無聞和融入大眾名聲遠颺沒有什麼分別,如果形勢需要這樣他就隨迎而行,沒有哪個好或更好。並不會因為被眾人擁戴而沾沾自喜,智慧不為人所知而有所遺憾。這可能和一些宗教上的“普渡眾生”、“拯救世人”理想有所不同,但一個有能力去喚醒眾生、傳道的人他的內在顯然也需要有道的品質。

得道者的不平凡在於,他有一種特別的愛。這種愛只有當你感受到生命的存在皆因這種愛而來才會發生,愛就是源頭用來維繫造物界的東西,是放在人心深處的一種對神的念想。據說為了維繫造物界,神的眼睛永遠是睜開的。認識了這種愛就認識了神,因為神即愛。這種愛不是單純愛上了某個人或某種東西,這種愛是宇宙當中活生生的一種流動,被這種愛滋養是幸福的。一個得道的人就是沉浸在這種幸福當中的人,以至於經常忘了還有時間和生死這樣一件事。

當一個弟子問他已經得道的師父:“死後將去何處?”時,這個師父也只是淡淡地說:“東家做牛,西家做馬”。得道就沒有任何一個具體的地方可以去,因為道無處不在,他是自由選擇的。儘管進入輪迴的動機已經消失,但是不代表他不會再次回來,他瞭解源頭的意願,他也能夠體會神出於無限愛所擔負的宇宙責任。所以他自願來分擔這種責任,也是出於對神的這種特別的愛。

不經歷苦難就不能感受進化的價值。除非一個人悟道和得道,進化就不會變成一種其樂無窮的探索遊戲。它是每個人的終極精神目標,但是不代表你可以一步登天,你只能從你最現實的當下開始,努力一步步地改善自己、提升自己。但這個目標也絕非遙遠,因為它離你比你呼吸的空氣還要近。你需要有勇氣和信心,從讓你受苦的種種幻相執著中解放出來。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yachak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yacha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光臨,在這邊留言或心裡想說什麼都可以哦♡已啟用留言管理。所有留言都必須經過網誌作者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