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譯者:#jiuchisu
《1》靈性:真正的修行,是遇見自己 (20210413)
《2》靈性:人為什麼會失去靈氣?(20210416)
《1》關於:靈性:真正的修行,是遇見自己
編譯者:jiuchisu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廟裡,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現實。
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你的工作環境就是你的道場、你的壇城。
修行是什麼,是不是一定要脫離生活跑到廟裡拜佛念經呢?是不是一定要專職打坐、閱讀靈修書呢?
當生活出現了問題,我們總感覺是生活的問題打亂了我們的修行。其實修行與生活是一體的,修行的目的也是為瞭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離開了生活談修行,總不免是在逃避問題……
煮飯、洗碗、做家務,也是一種修行。
修行,總會讓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隱士,幕天席地、禪坐、行腳,苦苦思考宇宙中生的意義。
然而修行的定義絕非如此狹隘,在生活中修行,不知要比那些“躲起來”獨善其身的人勇敢多少倍,平衡工作與家庭、壓力與健康……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尋求平衡,反而更能讓我們看清生活的本貌。
不要把修行變成一種逃避現實生活或煩惱的藉口。修行不是一種逃跑的方式;修道不是修一條逃跑的道兒。修行更不能成為一種心靈的娛樂。
當修行從實際問題入手,每一個實際問題都是入口。
每一個問題是道場,每一件煩惱的事是道場,每一次情緒的旋風是道場,每一次恐懼的到來是道場,每一個念頭是道場。
如果你婚姻有問題,有問題的婚姻就是你的道場;如果你和老公的關系有問題,和老公的關系就是道場。
如果你和同事發生矛盾,與同事的矛盾就是道場;如果你陷入生活的無聊,這無聊就是道場;如果你出現了錢的問題,錢就是道場;如果畏懼生死,生死問題就是你的道場。
道場在你每一個受難處,道場在你每一個受卡和被卡處。修行必須從那裡進行。
不要移過婚姻的問題、同事的問題、無聊的問題、錢的問題、生死的問題,而跑到寺廟、禪堂、山林或修行者多的地方,去玄談道去,去冥想佛或菩薩去,去念阿彌陀佛或大悲咒去。
修行不是為了遇見佛,而是為了遇見你自己。
修行應該哪裡有問題在哪兒修,修通這個問題。在寺廟、在禪堂、在大山林、在修行者多的地方心情好、沒問題,那有什麼用?
修行也不是向他人顯示你的自我:“看我修行得多好?”“我是一個修行者。”
修行是向你自己的生活顯示——
“看,這個問題難不住我”
“它不是問題”
“什麼也不能帶給我問題或煩惱”
“存在只能給我喜悅”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1813/
《2》關於:靈性:人為什麼會失去靈氣?
編譯者:jiuchisu
給自己一點空間,才能從天地中得到能量。
有一種說法,說人在下班之後,回家之前,在車上發呆一會,這是難得的放鬆一刻。
公司都是同事,家裡面對親人,唯獨在車上的一刻,一個人才有完全屬於自己的空間,這個時候是最輕松的。
早在兩千年前,莊子就揭示了其中秘密,和天地萬物的運行規律有關。天大地大,人在其中,天地人三合為貴。
*給自己一點空間
才能從天地中得到能量
莊子說,有知覺的物類,包括人,都是依靠氣息的流動,背後有一種能量的隱形連接。
比如:我們面對一片鬱鬱蔥蔥的森林時,就會感到心曠神怡,這是自然和人的能量連接;
我們和志同道合的人交流時,會感到有興奮,這是能量的共振;
我們和意見不合的人溝通時,會感到心累,這是能量的抵消……
萬事萬物的背後,都有一種看不見的能量在自然流動。
這種看不見的能量,普通人無視,有道人會運用。
《莊子》曰:“凡道不欲壅,壅則哽,哽而不止則跈,跈則眾害生。”
凡為道是不求滯塞的,滯塞就會不通暢,梗塞不止就會互相乖戾,乖戾就會產生各種禍害。
俗話說,“堵塞不通”是百病的根源,就是這個道理。
人在嬰兒和幼年時,與“道”是最接近的,尚沒有心機和心智隔絕與天地的連接。
隨著年紀的增長,社會閱歷的增多,人與人之間的磕磕碰碰,人就會形成一種穩定的心智,用來認知這個世界,也用來保護自己。
這種心智,是雙面性的,一方面保護了自己,另一方面也隔絕了自己和天地的連接,從而失去靈氣。
所以,洞悉其中道理的人,如莊子說的“棄智絕學”,老子說的“絕學無憂”,不再依賴心智來保護自我,而是放下自我,順應天地的變化,和大道同行。
每天都會經歷世俗的事,卻不放在心上,這樣就留出了一個空間,道才能順暢流動,人從中獲得能量的流動。
宇宙的源頭,總是有源源不斷的活水,只有留出空間的人,才能保持自身的流暢性,保持新鮮活力。
*靜默可以調理疾病
寧靜可以止息焦躁
《莊子》曰:“靜然可以補病,寧可以止邃。”
人在生病勞累之後,總是需要靜養。
因為人的頭腦每天都想很多,心中有慮,說很多話,做很多事,勞累形體,就像一碗水搖晃不止,心神不寧,養不住心神,則身體難以保持精力旺盛。
靜養,就像一碗水安靜下來,有沉澱,才有清澈,這個時候心神才能得到安靜,身體才能慢慢得到能量的修復。
莊子提出休養之法,以靜養神,《黃帝內經》也有記載:“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盡其天年。”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s://www.jiuchisu.com/fenxiang/423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光臨,在這邊留言或心裡想說什麼都可以哦♡已啟用留言管理。所有留言都必須經過網誌作者核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