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我觀看暫助商連結

【yachak】禪室問答錄:慧見;關於 修行,就是達到放下一切,放下任何帶有自我的東西,然後那個東西它就讓你滿足

禪室問答錄.
傳導作者:yachak,於2020年12月02日.
關於:慧見 .

Y:Yachak. S:Students(學生們).
S:我們歸根結底(本來)都是道,但是為什麼此時此刻我們感受到的我是從單一視角或者不是單一視角,這背後的原理又是什麼?
Y:就是因為你的意識還沒有達到道,所以你只能在一個單一的視角裡面去思考,只能靠你現在的自我意識來理解。

S:但是我問的問題是為什麼此時此刻這個道怎麼就變成了它的軌跡是這個靈魂的軌跡,而不是那個靈魂的軌跡?
Y:這就是多樣性。雖然道是同一個,但是在幻象領域它是多樣性的,它會分化,它會產生不同的個體,相當於道產生了靈魂的碎片,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碎片,所以每個碎片它會收集它所有的成長的經驗,形成了他自己個人的獨特的自我意識。在相對世界它有獨特性,這是從相對的意識來理解。但是在道里面就是一場想像的夢,從來沒有任何事情發生過。在道里面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發生過,道也從來沒有進化和分化,你能明白這個意思嗎?

S:明白那個意思,但是還是覺得既然是一場夢,我就是那個道的話,為什麼我現在感受到的我碰巧是,比如說我們到一定程度通了,有他心通什麼之類的,你能知道別人的來龍去脈,但是為什麼即使是那個時候,他也是站在這個靈魂的視角,我好奇的是背後的原理是什麼?
Y:現在你不可能站在一個絕對的角度來去看,你現在只能站在一個個體的相對的角度去看,因為你不可能擺脫相對性,一個所謂的“我”之獨特意識。如果你要想達到絕對性,就說你能感覺到你在所有人的心裡,你是每一個人內在那個本來的話,你必須要達到絕對的層面,最高的或者最低的層面。因為當造物界產生以後,它已經不是絕對的東西。

造物界就是從黑暗產生的。黑暗到底是什麼?黑暗和光明兩者就像一塊硬幣,一塊硬幣的正面和反面,這個道,如果我們把這個道理解為無限的光明,它的反面就是黑暗。光是實在,但黑暗不是,黑暗是光的影子。我們造物界不是從實在來的,是從影子產生的。所以我們要回到光,我們首先要回到黑暗,回到一個萬物的空性狀態。如果你達到光以後,哪怕不是真見神,而是感受到祂的光輝,你的視角可能就完全不同,你沒有個體,這時候你沒有個體意識,你是在萬物的內在,這時候就不存在你是從個人的視角看待別人,完全沒有自我,但是我們現在是不可能達得到那種絕對意識,因為它不在你的心智層面。

S:所以說活在每個人的心裡是要等到涅槃之後嗎?
Y:你必須要成道以後。這是一個終極的真相。我們只有通過體驗才能真正的懂,沒有體驗,不管你怎麼思考怎麼推論,你還是從一個自我的角度來判斷這個事情。所以不管宇宙有多少個維度,只要你沒有超越所有的維度,你看待所有問題的角度還是自我,但也許你站的維度比較高,就說你的靈性比較高,可能你看得比較遠,看得比較深刻,這倒是真的。但是你絕對不可能站在絕對角度來看,因為你還沒有超越相對性,只有那些回到源頭,成道的人,他才可以完全不從自我來看,因為他就在每個人的內在,他需要從自我看嗎?他不需要。他是當下就知道,就達到那種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真正的成道。

S:您還記得我有一次跟您說,我說其實沒有名詞,只有動詞。就是我們不是說我是或者我在嘛,當一切都是我的時候,因為我是基於二元對立才要有個我,當只有我的時候,而且我在的時候,我其實也就不需要,就一切都是在。比如說現在其實沒有教者和學者,只是有教學在發生,是吧?這可以算是一種去掉人我執的方式,比如說這是一個能量場,在有語言和概念之前,其實顯像界的真實只是能量場中發生的教學。我們身心體的存在其實只是為了服務於讓空中的妙有更妙一點。可以這麼感覺嗎?

Y:我們可以把所有發生的一切,施與受這種主客的互動,可以看成是同一個在的作為。這個在是無為的,但是無為是如何變成無所不為的?只有它自己知道。也許它在教它自己,沒有人在教導誰,本身它玩的是一個無止境的遊戲,它似乎在喚醒它自己,而且是無限地喚醒。所以它通過這個方式創造了一個教者和一個聽者。但是在本體上並不存在我和你和他的一個區別。這只有在現象界才會發生的一種分別,但是在本體上只有在,它在感知一切,然後它在分享,然後也是它在聽。這是一種愛的遊戲,但這種愛超越行為和目的本身,是神聖的遊戲,不是幻相遊戲。只有幻相遊戲才有目的性。

S:因為我在想那些唸佛的人,他們能唸到能所脫落三昧的狀態,其實是指他們如果在打坐中這個樣子,他們真正要到生活中或者顯像界來應用的話,因為感受的法界的東西就是一個體,生活其實是把體再用出來。它對我們平時生活的狀態,它感受的是不是就是這種狀態?

Y:如果進入三昧的話,就沒有這個我和你的對立。它只有一個見證,它只有一個在。它也是一個發生,因為沒有人在這裡。那就是如果沒有我相的話,人相也不存在,我相消失以後,就沒有一個所謂的我在這裡。所謂的人相就是其他人或者眾生相也不存在。沒有我相人相,就是一個三昧的狀態。生命之存在性似乎是無窮無盡的,因為沒有時間以及一切時間中的變遷。一般來說你達到那個境界以後,你隨時就可以進入三昧的狀態。不是說你在唸佛在三昧,在生活當中你處處都可以進入三昧狀態,這時候在三維狀態裡面,確實是沒有我相。

那又是誰在表達呢?其實就是本體自己,在自我表達,它在表達對自己的愛,對萬物的愛,因為它知道一切都因它而生。萬人萬物是無知和影子的化身,但內核卻是它的愛。或者是本體,在創造一個氛圍,創造問題和答案,當它這樣工作,它同時喚醒了兩個神,當然這兩個神是一體的,但是對於我們個體來說,它是兩個未來的神,它在本體它是同一個,但是它在有形界它可以創造成兩個神,本體它只是一個在,但是這個“在”通過喚醒以後,通過不斷的靈性進化以後它就變成神,神就有獨立性,就像佛一樣它有獨立性,但是他們在本體上又是一體的。所以這個在它是我們所有的生命的源頭,所有凡人、仙人、神佛的共同創造者。

S:我理解的還有一個意思是指他在定中得到了智慧以後,他在顯像界,即使看到了每一個個體,他還是能看到形象的你我他的所謂的獨立性,但是他對獨立性是無法再相信的。比如說我們現在其實還是有一點相信你是你,我是我。
Y:他在智慧上是完全地勘破了這種假象,他能看到表相之下的本體,但是在認知上它還是有的,因為他還沒有完全超越意識。你認知上沒有的話,你就根本不可能繼續玩這個遊戲了。但是從睡夢中徹底醒過來的人是不可能再相信任何夢之假象的。

S:神處於一個什麼位置?
Y:神就是最高的,神和佛是一樣的,上帝、神、佛其實同一個,不同的名稱而已,代表的是那些達到最高的,證悟的那些人,他已經和本源完全合一了,就叫神或者叫上帝,或者叫佛。

S:可以有很多上帝嗎?
Y:上帝的話不可能有很多個,只有一個。如果我們要創造出很多上帝,那就是多神論,但是其實不存在多神論。

S:那佛有很多個啊?
Y:不會有很多個,但是按照宗教,我們的宗教,我們佛教這個體系來說的,就是每個人都會成佛,所以說成佛的人也很多,所以也有很多佛。但是上帝在西方的觀念來說,他是高之最高,就是說在概念上它和佛還是有所不同,雖然都是同一個境界,但是上帝更代表本源的力量,創造一切的力量。我們說佛它是從下面修上去的,這樣一個存在,上帝就是說祂是本來就存在的在,祂是一種力量,本來就存在著那種力量,這叫上帝。

S:現在說到十幾二十年就一直搞修行這個事情,我覺得好像生活也有它的樂趣在。但如果一直修行的話,我就覺得好像生活失去了一部分樂趣了。
Y:你覺得生活當中什麼會讓你覺得特別有樂趣?

S:我覺得旅遊,或者是親人在一起,或者是創造一個好玩好看的東西,大家來分享。然後很豐盛的世界,然後我就覺得挺有樂趣的。

Y:其實你是沒有認清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說到底什麼是修行?你可能把修行看作天天打坐唸佛就叫修行,其實修行的範圍更廣。比如說我們練打坐練止觀去洞察人生,我們必須要在生活經歷當中去磨礪。但是我們原來那種生活雖然也充滿了樂趣,但是我們是沒有帶著一種洞察力去經歷它的,我們好像是一種順其自然去經歷那種生活,它也會帶給你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它畢竟也是屬於精神層面的,但是我們修行以後,我們可以把我們的觀照,我們的智慧,我們的覺知帶入到那種生活當中去觀照它,去覺察它,質疑它就是認識真理的態度,看看裡面的東西有多少是符合你內心的真相。

我說內心真相,就是說你從禪修當中升起的那種智慧,不是簡單的書面知識理解,和你在那種生活裡面體驗所產生的那種人生觀是否是一致的?如果它是一致的,你的生活就沒有問題了。如果不一致,生活跟修行是衝突的,就是說很可能你在享受生活的時候,可能你人生觀跟你的修行是有衝突的或者相違背的。因為你會覺得你在享受生活,你會覺得人生苦短,及時行樂,但是如果我們把修行的這個更高性質的認知帶入生活,我們覺得人生苦短,人生苦短,所以我們需要還是把這些享受的時間更多用在修行,去擺脫一切可能的束縛。

你看這個視角不同,雖然你也在經歷生活,但是我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它,我就不會再在我享受生活中沉溺其中。我是在通過修行去看到真相,去幫助我理解生活,提升生活品質,讓生活更好服務於修行。生活和修行它就不是衝突的,它是結合在一起的。我在生活中我也可以修行,比如說我去旅遊,我也可以通過旅遊來靜心,開闊胸襟,是不是達到目的了?但是你的旅遊只是在消耗你的體力的話,滿足膚淺的感官快樂的話,這種旅遊對你的修行沒有幫助。但是如果我看到一個美景的時候,我突然升起一個智慧,我覺得外在的美景是我內在的一個顯現,這個就幫助你修行了。你認為美景只是在外在,跟你一點關係沒有,你就陷入到一個錯覺當中,你需要去追求它、沉溺它才會滿足,是不是這樣?所以我們不是反對生活,生活還是要如實地經歷它,只是我們可以把智慧帶進去觀察。

S:您現在已經在靈性道路上了,再往下修,目的是什麼?
Y:沒有目的。人生最大的目的就是變得無目的,這是最大的目的。當我們人生有目的的時候,你就感覺有個目標,感覺要做什麼,要努力變成什麼樣。但其實你會最終發現,當你突然對這些了悟以後,你發現生活其實是沒有目的,就是一個體驗。

S:那我們現階段要把靈性當目的嗎?
Y:但是你們必須要有目的,你們沒有目的,你們就不會朝這個方向努力,直到你們達到一個沒有目的的狀態,你們就是真正在生活,真正在全然享受這個遊戲,你們現在還不能全然享受遊戲,因為你們會出現很多種目的,各種貪念在相互拉扯,所以你必須要找到一個你真正想要的目的。

S:如果一個人本來就沒有什麼目的,他還要需要繞那麼大一圈去達到一個沒有目的的生活嗎?
Y:生命就是這樣設計的,它本來是沒有目的的,但是沒有目的的時候你會感覺很無聊,所以它設計一個目的,然後你走一圈,你經歷了一個個目的以後,你發現還是原來沒有目的好。經歷了囚徒般的生活,你才能珍惜做一個自由人的灑脫。

S:有時候在生活中好奇心很強,那裡有一個什麼好看的,就想去體驗一下。
Y:之所以我們想體驗這個物質世界,就是因為我們沒有用智慧去觀察,所有的體驗其實都是非常無常的,甚至是感官帶來的一種錯覺。你們沒有用佛法去觀照世間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任何東西都沒有自性,都是一個幻相。但是當你對幻相著迷的時候,其實你已經失去了你的內在的智慧,內在的明燈沒有點起來,如果你內在明燈點起來,你不會對任何造物界的相著迷的,因為你知道都是假的,都是一個投射。所以我們面對同一個東西,可以用不同的態度去看,你為它著迷,其實你就陷入幻相,當你看到它只是一個相,它是無常的,你就通過這個東西提升了智慧。

S:您說的目的性,我覺得我以前來這裡好像總是有種隱隱的目的性,我要干啥,就是那種感覺。 然後包括上次我好像也是覺得我有一種蠢蠢欲動的感覺,老是覺得我在這裡能幹啥幹啥,就是那樣的。但是我怎麼覺得這次好像是心好像沉下來了。沉下來之後,然後我的那種狀態就是動,然後止觀,然後動、止觀就這樣,一直交替下去,就這樣交替下去。我就發現我在打坐中觀的能力,然後就比之前強,那種專注度就是特別的高。

但是我還需要什麼目的,比如說我覺得我要有目的,然後我的狀態就會變得不好。壓力就會變得大,有的時候會甚至會壓力一大,會引發那種躁動的那種感覺。就像我昨天我就想趕快想像一下,然後看能不能把心輪打開一點,但是我又發現我要有這種目的性的訴求,然後就立刻好像跟我那種狀態我就不能臣服了,我老是想去改,然後搞的我的目的性一強,我的狀態就很差,就有點躁。

Y:對,所有的目的、所有的慾望都把你帶入一個幻相,把你帶有一個未滿足的狀態,我前面說的目的是一種渴望而不是欲求。我們靈修的目的就是要進入我們內心,其實有個東西它已經是足夠滿足了,那就是你的真心。當那個東西呈現以後,你發現你不需要任何東西,不需要任何目的,你就很滿足,你不需要成為一個高人,成佛,你也很滿足,這就是那個東西。找到那個東西以後,你就知道怎麼修行,就是達到放下一切,放下任何帶有自我的東西,然後那個東西它就讓你滿足。

當你內在滿足,你外在的一切都會同時滿足。就是說你對外在無慾無求,因為你內在滿足了,你外在就不會有慾望。當你內在沒有滿足的時候,你就會不斷的在外在尋求滿足,包括靈性體驗的滿足等等,是這樣一種狀態。所以外在是我內心的一個反映,我們內在不富足,我們外在就會越來越多慾望。一旦我們內心找到寶藏,知道這個東西它是創造一切的根源,你外在還需要什麼?你在內心創造就可以了,就足夠了。所以就達到一個沒有目的的狀態。這個就是回到你心的一個本源。

所以當你發現你在尋求一個目標,尋求目的的時候,你就要把這種想法去掉,這樣的話你又可以進入得更深,跟本體又靠得更近,你越想要它,你就越在遠離它。這個東西是這樣的,首先你要渴望它,然後你再放下它,但這發生在其它無關的欲求消失以後。你越能放下它,你就越靠近它。因為你本身就是它,你怎麼可能通過你的頭腦慾望來達到你,是不可能的,純然的想像。你已經在這裡,你怎麼可能達到你,這是矛盾的。你要放棄的是那些非你的東西,非我的東西,所剩下的就是你的真我,你用這個假我來求真我,怎麼可能,不可能達成,你只有假我消失以後,包括最後的渴望也要放下,剩下的就是真我。假我尋求的東西它永遠是在假裡面的,沒有任何東西是真實的,但是你不得不經歷這個過程。
謝謝收聽!感恩祝福!
原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666db6310102yzf9.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光臨,在這邊留言或心裡想說什麼都可以哦♡已啟用留言管理。所有留言都必須經過網誌作者核准。